民建先贤抗战故事
以药为戈
刘华圃:(1903-1968),河北安国人。1950年参加民建。曾任天津隆顺榕药庄总经理、天津市国药同业公会会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财经委员会委员、市投资公司董事、市工商联常委、第一届市政协委员。
天津档案馆的城市记忆展区橱窗里有一张因岁月侵蚀,已泛黄发旧,透着浓厚的年代感的老照片。画面中是一张大合照,众人身着长袍,面容虽因时间久远难以辨认,但 正中间的牌匾——“药商感戴”“德被商民”却依旧庄严而 醒目,其中前排正中人物就是刘华圃。
中药业的畸形繁荣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这座繁华的城市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多数行业一蹶不振,濒临崩溃。然而,中药业却在这乱世之中迎来了一场出人意料的繁荣。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兴盛,而是战争摧残、西药严控,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的产物,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和伪政府对天津中药业的觊觎日益加深,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正悄然降临。日本占领天津后,为了实现对药物资源的全面控制,组织成立了生药协会,妄图通过这个组织垄断天津的药材市场,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然而,中药种类繁多,价格差异巨大,鉴别药材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这使得敌人的计划难以顺利实施。药商们还凭借智慧,采取改变药名的方式进行巧妙对抗。但日寇并不甘心,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迫使各大药商加入生药协会。对于那些加入协会的大户,日寇给予了一定的好处。例如,进口的洋枳壳、洋枳实、洋川芎、洋藿香等药材在市场上极为稀缺,普通药商很难购得,而加入协会的大户却能优先获得分配,然后再转售给未加入协会的小户,从中赚取差价。此外,这些大户还能从协会中获取一些特权。在敌人的压力逼迫之下,部分药商只能暂时妥协。
铁蹄下的牙税之痛
天津沦陷后,日寇为掠夺资源,强征牙税,这是一种针对中药材交易的苛捐杂税。税目繁复如牛毛,药材每经一道工序便需缴纳一次税款,药商苦不堪言。天津作为南北药材集散枢纽,国药行业本较为兴盛,但在日寇盘剥下日渐凋敝,许多老字号濒临倒闭。1940年8 月,日寇唆使汉奸宫贤辅勾结伪财政局长李鹏图,包下了全市药业牙税。随后,他们张贴布告,公然实施极为苛刻的稽征政策。按照规定,不论药材是否成交,也不论其是进口还是出口,只要货物有任何移动,都必须纳税。一时间,天津的街头巷尾,税卡如雨后春笋般 林立。药商们在运输药材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税卡的刁难。轻者被处以高额罚金,重者货物被没收。在这种残酷的剥削下,药商的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时任天津药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的刘华圃先生,目睹同行在重税下挣扎,愤然道:“国药乃民生之本,岂容倭寇断我生路!”他深知,若屈从于日寇的压榨,不仅行业覆灭,更将动摇民众抗日的信心。而一味地妥协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只有团结起来,奋起抗争,才能为天津药业争取一线生机。于是,他们一面果断采取罢市行动,以停业的方式向敌人表达抗议;一面通过药业公会,向伪华北政委会财务总署据理申诉,要求取消不合理的牙税。
没有硝烟的斗争
1941年初,刘华圃秘密联络同业公会骨干,提出联合抗税之策。他奔走于各大药行,以国药救国为号召,凝聚起百余家药商的力量。他在秘密集会上慷慨陈词:“药材可入药救人,亦可为民族续命!”为避开日寇耳目,药商们以行业议价为名,在商会大楼内多次集会。他们表面上配合日伪政府的税务登记,暗中却统一账目、虚报交易,巧妙周旋。日寇察觉异样后,威逼利诱刘华圃:“若带头缴税,保你荣华富贵!”他将敌人用来贿赂他的银元悉数退回,冷笑回应: “我刘家世代卖药,只赚良心钱!”见利诱不成,日寇以莫须有的罪名传讯拘捕天津工商业协会、国药协会负责人,刘华圃先生与高克维先生争先做代表前去。最后,刘华圃先生坚持留下,两人含泪告别,此时刘华圃先生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天津药商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团结了当时的名流、社会人士及政局集体为刘华圃先生发声,日寇迫于舆论及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了刘华圃先生。经过长达九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天津国药业终于迫使日寇撤销了牙税,同时也让生药协会对天津国药业的控制土崩瓦解。 这场胜利,让天津国药业付出了高达 200 余万元的沉重代价, 但彰显了天津药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为天津药业赢得了 宝贵的生存空间。
胜利的牌匾与不灭的火种
历经数月博弈,日寇因无法掌控药材流通的真实数据, 被迫暂缓牙税征收。1941年6月,天津药商齐聚商会,以送匾之举公开宣告胜利。牌匾上的“德被商民”四字,既是对商会的致谢,更暗喻抗日大义——德者,民族气节;民者,天下苍生。这场斗争不仅保住了国药命脉,更通过药材运输网络,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输送药品。刘华圃先生常对同仁叮嘱:“今日少缴一分税,前线便多一颗子弹!” 后来,当回顾起这段历史,他说:“药能治病,人更需治心——国难当头,商人的心药便是脊梁不弯、家国不忘。”抗战期间,刘华圃先生除了组织领导国药业进行抗牙税斗争,还多次冒险接待全国各地的抗日志士。
如今80余年过去,这张记录着当年以刘华圃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抗战事迹的老照片静静陈列于天津档案馆。那是一代先贤以实业为戈、以风骨为盾的抗战精神的证明。他们的故事,正如苦口良药,疗愈着历史的创伤,滋养着民族精神的根脉。
来源: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先贤抗战故事以药为戈刘华圃:(1903-1968),河北安国人。1950年参加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