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前言
《儒林外史》里,有个读书人叫范进,考了二十多次科举,直到五十多岁才中了举人。
消息传来,他先是不敢相信,接着拍手大笑,喊着“我中了!我中了!”一路狂奔,竟高兴得发了疯。
街坊邻居没人笑话他,反而抢着送米送面,连平日里呼来喝去的丈人,也突然低声下气,称他“贤婿老爷”。
范进不过是中了个举人,还没当上官,怎么就像换了个人间?这举人的名号,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其实,这还真不是小说夸大其词,让我们看看晚清名臣左宗棠,你就明白举人的重量。
01.鲤鱼跃龙门
在清朝,读书人想过上官老爷的生活,就得一步步爬科举这座独木桥。
最先要考中秀才,这相当于取得了“功名”入场券,可以见官不跪,免去徭役。
但秀才也只是个读书人,没什么实际权力。
考中举人就完全不同了,一旦中了举,就等于鲤鱼跳过了龙门。
举人最实在的好处,是免赋税徭役。
那时候普通老百姓最怕两件事:一是给官府白干活,二是交不完的税。
举人老爷家就不用操这个心,不仅自家免税,还能把亲戚邻居的土地挂在自己名下,帮他们也逃税。
当然,挂靠的土地,得给举人老爷交“保护费”。
这样一来,很多举人即便不做官,也能靠这个成为大地主。
举人犯了事,官府不能随便抓来打板子。得先向上级报告,革去他的功名后才能动刑。
这就等于有了护身符,寻常百姓见了县太爷得跪着回话,举人却能作个揖就坐下喝茶。
而且,中了举就有资格做官了。虽然好位置都留给进士,但举人也能补上知县、教谕之类的缺。
在左宗棠那个时代,全国每次会试,只有三百来人能中进士,而举人名额每年有一千多人。
许多举人等上几年,总能轮到一个官做。
就算一时半会儿没官做,举人也是个响当当的身份。
走在街上,人人都得尊称一声“老爷”。
这种社会地位的飞跃,才是让范进们疯狂的根本原因。
02.左宗棠的逆袭
左宗棠的故事,最能说明举人的厉害之处。
左宗棠中举后虽然没考上进士,但他的才华是藏不住的。
当时的名臣贺长龄、林则徐都很赏识他。
林则徐甚至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全部交给了左宗棠,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靠的就是这些资料。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湖南巡抚张亮基急需人才,三次派人请左宗棠出山。
左宗棠开始还推辞,后来实在推不掉才答应。这一出山,就展现了他过人的才干。
按理说一个举人,在官场上应该步步谨慎。左宗棠偏不,他脾气大,性子直,连皇上都敢顶撞。
有次差点被治罪,全靠一帮大臣求情才免于灾祸。为什么大家都要保他?因为真有本事的人,到哪儿都吃得开。
左宗棠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这在特别看重进士出身的清朝,简直是个奇迹。一个举人能做到这个位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左宗棠的成功,除了个人能力,举人身份给他提供了起步的舞台。
没有这个身份,他连做幕僚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后来的飞黄腾达了。
03.社会阶层的瞬间跨越
回过头看范进中举后的疯癫,就不难理解了。
中举前,范进是个穷酸书生,连米都买不起,要去集市上卖鸡换粮。
老丈人胡屠户动不动就骂他“现世宝”、“穷鬼”,他也只能唯唯诺诺地听着。
中举后,一切都变了。从来不往来的张乡绅,突然上门称兄道弟,还送银子送房子。
胡屠户马上改口叫“贤婿老爷”,还说女儿有福气,自己早就看出女婿不是凡人。
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因为举人背后连着官场,有着巨大的利益网络。
一个小举人可能今天没什么,明天放个知县,就是父母官了。聪明人都会提前投资,烧冷灶。
范进中举前生活在社会底层,中举后一步跨入了统治阶层。
这种剧烈的身份转变,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难以承受。
他的疯癫,是对多年压抑的宣泄,也是面对巨大惊喜的本能反应。
04.科举制度下的举人
清朝的科举制度就像一座金字塔,秀才只是塔基,举人是塔身,进士才是塔尖。
但举人这个位置最是微妙,向上可以冲击进士,向下可以确保衣食无忧。
每个省每次乡试,只取一百多名举人。竞争之激烈,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许多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也摸不到举人的边。一旦考中,自然是欢天喜地,光宗耀祖。
举人见知县,可以平起平坐。见了巡抚,虽然要行礼,但巡抚也会回礼。
若是平民百姓,连巡抚的面都见不到,见到了也得跪着说话。这种身份差距,是天壤之别。
有了举人功名,就进入了士大夫阶层。可以结交官员,参与地方事务,说话有分量。
这种隐形权力,往往比实际官职更重要。
05.结语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一个功名可以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今天我们看范进的故事,会觉得可笑又可悲。
但现实中,多少人还在为各种各样的“功名”奔波劳碌?
考试、晋升、职称,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不比科举小多少。
左宗棠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者不全靠头衔和身份。
他的举人功名只是块敲门砖,真正让他青史留名的,是能力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