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晚年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所有条件,甚至可以说他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回顾历史,古代篡位称帝的流程十分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比如,曹操在212年时,董昭等人建议他应该进爵国公,赐予他九锡,表示对他卓越功勋的认可,并秘密与谋士诸葛亮商讨过这个问题。而到214年,汉朝天子将魏公的身份提升至诸侯王,授予了金玺、赤绂等象征王权的物品。
到了216年,天子甚至让曹操晋升为魏王,并赋予了其三万户的封邑,地位高于其他诸侯王。曹操的权力逐渐不再受到天子的束缚,他的奏事不再称臣,受诏不再拜,开始享有与天子相同的礼仪待遇,包括天子用的旒冕、车服、旌旗等。他的国都设在了邺城,宗庙、祭祀礼仪也仿照汉朝制度。到了217年,曹操已经开始为曹丕筹划魏王继承的事宜,任命曹丕为魏王太子,显示了他已开始规划自己的皇位继承问题。
孙权也看到曹操的意图,积极上表劝进,希望他能称帝。然而,曹操对此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孙权的建议是在“逼迫”他走向帝位。他幽默地表示:“这小子是不是想把我放到火炉上烤?”确实,之前袁术悍然称帝,虽然短时间内得到了权力,但最终因背离了众人的期待,导致了身败名裂的结局。曹操虽然曾经观察过这一切,但他也明白形势不同于过去,汉室早已失去了当年的荣耀,亲汉派的力量被大幅削弱,而与曹操争夺天下的势力中,剩下的也只有刘备和孙权。无论是否称帝,刘备和孙权始终是他的对手。所以,曹操心想,既然已没有后顾之忧,何不大胆走一步,享受一下帝王之位呢?
此时,陈群、尚书桓阶等人纷纷劝曹操称帝,他们认为天下已经不再属于汉朝,而曹操凭借自己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早已赢得了民心,完全有资格称帝,带领百姓走向新纪元。而夏侯惇等长期以汉臣自居的将领也纷纷支持他,认为曹操的帝位顺应了天命,民众必然会支持。
然而,曹操并未轻易答应。他依然保持谦虚,回应道:“我做周文王便已足矣。”但这一番话,真的只是谦虚吗?从时间线来看,曹操的拒绝并非那么简单。218年,汉朝的局势已经愈加混乱,地方反叛不断,刘备北上发动汉中大战,曹操的关中、南阳等地也面临着叛乱和战争的压力。尤其是在夏侯渊被杀、曹仁平定南阳叛乱、关羽水淹七军的事件发生后,曹操无暇考虑称帝的问题。他开始深刻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眼前的危机,自己所建立的政权可能随时崩塌。
关羽的水淹七军震动了整个华夏,而曹操的焦虑也随之加剧。尽管他在官渡之战中拼尽全力,但关羽的襄樊之战给了曹操沉重的打击,令他一度考虑将献帝转移到河北,避开可能的威胁。此时的曹操,面对严峻的政治局势,根本无暇顾及称帝的事情。他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如何稳住自己的政权上,而不是象征性的权力更替。
在这种情形下,曹操再也没有继续拒绝的余地。尽管他深知称帝需要经历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权力斗争,但眼下的困境与压力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于是,虽然他表面上依然以“做周文王”为自谦,但实际上他心里已经为称帝做足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