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华野)将大批俘虏的国军高级军官押解至山东益都(今青州)进行集中短期训练。除了开展思想改造,他们还积极获取有关国民党军的情报。在这些被俘将领的口中,一些关于战前决策的重要内幕被透露出来,令我方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李汉萍,一位国军少将,透露了一条关键信息。他称,蒋介石在发动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前,竟然下令炸开黄河大堤,目的是阻止山东的共军向徐州一带集结。这一疯狂的举措究竟是怎样的?
一、邱清泉迟缓的行动引发高层不满
1948年7月,华东野战军在豫东战役中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9万余人,随后迅速向鲁西南集结。华野两大兵团重新整编合并,并于9月攻占济南,成功歼灭了王耀武的部队,彻底瓦解了国军在该地区的防线。到9月底,华野主力持续向东南推进,按粟裕的战略构想,计划通过控制徐蚌一线的战局,扩大解放区并迫使国军主力收缩防线。这一战略被称为粟裕的“小淮海”,即在局部地区开展战斗,避免与国军主力的全面决战。
然而,战局的变化迫使粟裕对战略进行了调整。他建议中央决定在徐蚌一线与国军决战,并利用这一机会将国军主力歼灭,进而把战局转化为“大淮海”战役的决战局面。中央批准了这一建议,淮海战役由此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等指挥下接连攻克了郑州、许昌等地,逐步逼近徐州。
蒋介石意识到,华野和中野的集结意味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起初,他决定放弃在徐州的决战,而将国军主力撤至淮河沿岸的蚌埠。然而,之后蒋介石又改变了策略,决定在徐州与共军决战,甚至放弃徐州外围的一些地区。
国军的第二兵团,由邱清泉指挥,原本驻守在徐州以西,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开始向徐州东移。邱清泉,曾以敢打敢拼的硬派作风著称,但随着与华野一系列激烈交锋后,逐渐显现出疲态。华野的实力越来越强,无论在指挥水平还是兵力部署上,都远超国军。在豫东、沙土集、济南等战役中,邱清泉所在的部队屡遭重创,逐渐丧失了与华野抗衡的信心。
此时,邱清泉还通过一些极端手段,企图激励士气。在部队的誓师大会上,他居然以类似“土匪发誓”的方式让士兵发誓,如果投降就成为“男盗女娼”。这种做法不仅没有鼓舞士气,反而让士兵产生了更大的不安。
邱清泉的部队动作迟缓,特别是他的精锐部队第五军的表现尤为糟糕。在黄口附近,该军与华野的部队交战时,几乎没有抵抗能力,迅速溃败。邱清泉气急败坏地命令第五军军长亲自出马反击,否则依军法惩处。尽管徐州的指挥部对邱清泉的不满已愈加明显,但由于他脾气暴躁且位高权重,国防部也只能默许。
二、蒋介石的炸堤计划
蒋介石一向喜欢“微操”,在地图前研究战局时,他突发奇想,决定通过“以河代兵”的方式来对抗华野的进攻。他想起了1938年为阻止日军进攻河南,国民党政府曾经决开郑州花园口大堤,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蒋介石决定复制这一策略,指示邱清泉炸开黄河大堤,意图通过水患拖慢华东野战军的进攻。
然而,蒋介石明知这一举动将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1938年黄河决口的惨剧依然历历在目,那次灾难造成了数百万民众死亡和大规模的饥荒。蒋介石依然下达了这道命令,要求邱清泉执行。邱清泉对此感到震惊,但他深知,如果不执行命令,自己将面临严重的后果。于是,他与参谋长李汉萍一起商讨对策。
邱清泉和李汉萍都不愿背负这种灾难的责任,他们决定由参谋长李汉萍出面,找来第七十军军长高吉人执行此任务。高吉人是邱清泉的旧部,但两人关系复杂,并非十分亲近。接到命令后,高吉人虽然有所疑虑,但最终还是决定执行。
三、炸堤计划的最终失败
炸堤的具体实施方案已经准备就绪。计划要求高吉人带领七十军轻装前进,迅速到达董口黄河大堤位置,实施决堤。在操作过程中,为了掩人耳目,国军将所有的标志都去掉,甚至将军服反穿,试图伪装成华野部队。同时,计划通过炸药与空军轰炸机配合,制造假象,声称是国军误伤黄河堤坝。
然而,随着计划的推进,邱清泉和李汉萍逐渐发现这一方案根本不可能成功。华东已经完全被华野解放,国军在该地区无兵力支持,而且从鲁西到董口的距离非常遥远,行军困难重重,极容易陷入共军的包围。
最终,随着蒋介石对局势的不断变化和上级指挥部的不断调整,炸堤计划被迫中止。国防部同意了邱清泉适度南撤的请求,将司令部搬至宿县。这一决策使得黄河决堤计划悄然停滞,而一场可能危及四省数百万人民的灾难最终未能发生。
这一系列复杂的决策和失败的计划,最终导致了蒋介石的失败和国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彻底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