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冯胜在攻城战中久攻不下,焦头烂额,不知所措。此时,他心中生出一计,偷偷前去请教刘伯温。刘伯温听后,微微一笑,淡定从容地说道:“这并不难,若城池攻不下,那就撤围。”冯胜听后,简直愣住了。刘伯温向来被称为“神机妙算”,如今竟然如此轻描淡写地建议撤围?若真撤围,岂不是所有先前浴血奋战的士兵都白费力气?更别提朱元璋的命令不容改变,若撤围,自己恐怕难以交待。冯胜心中不禁对刘伯温产生了质疑,觉得他在胡乱应付。
然而,刘伯温并未急于解释,而是轻轻道:“冯将军,不必着急,我所谓撤围并非真正撤退,而是另有所图。”冯胜心中一动,知道刘伯温定有深意,于是恳求他进一步解释。刘伯温便继续说:“如果一座城池久攻不下,说明敌军士气坚定,誓死守城。若此时强攻,只会增加伤亡,得不偿失。既然敌军如此强大,冯将军不妨反其道而行,佯装撤退。”冯胜听得一愣,急忙问道:“如何弱势才能反败为胜?”
刘伯温沉稳地继续道:“冯将军可以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山头,带领将士们撤退扎营,安营扎寨,设好锅具,准备食物。敌军见到你撤退,必定会轻敌,产生侥幸心理。此时,他们定会轻率追击。若敌军轻敌追击,冯将军便可实施迂回战术。”冯胜闻言,心生好奇:“迂回战术怎么操作呢?”刘伯温的眼神如深潭般清澈:“敌军若气焰高涨,叫骂着追来,将军不必理会,缓慢后撤。敌军见你如此退让,必定以为你心中惧怕,便更加放松警惕。而经过几次的相互对峙,敌军士气必然疲惫,士兵松散。”冯胜终于明白了,眼中不禁闪现一丝笑意。
“敌军一旦松懈,便是我军反击的最佳时机。”冯胜激动道。刘伯温微微一笑:“正是如此。冯将军可趁敌军疲劳之际,月黑风高之夜,突然发起猛攻,打敌军个措手不及。”冯胜闻言,信心满满,急忙按刘伯温的指点行事。果然不出所料,敌军进入疲惫状态后,冯胜果断发动夜袭,一举击败了敌军,顺利攻下了城池。
冯胜深感刘伯温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此以后,凡是遇到用兵难题,冯胜总是第一时间去请教刘伯温。有了刘伯温的指导,冯胜的军事指挥水平逐渐得到显著提升,也逐渐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得力战将。
公元1372年,朱元璋命令三路大军进攻王保保。此次进攻,徐达负责中路,李文忠负责东路,冯胜则负责西路。三路大军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协同进攻,意图一举拿下王保保。朱元璋此举意在通过三面包围,将王保保逼入绝境,不论他从哪一条路逃跑,必定会陷入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徐达因为轻敌冒进,未能稳扎稳打,导致战局陷入困境,损失惨重。李文忠同样因遭遇伏击,撤军未果。反倒是不引人注意的冯胜,在按刘伯温指点的战略行事后,获得了全面胜利。冯胜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常年向刘伯温请教,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智慧。
刘伯温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熟读兵书,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他在战争中的成功帮助朱元璋打败了众多强敌,包括陈友谅、张士诚等,最终辅佐朱元璋登上了帝位。刘伯温不仅通晓兵法,还能洞察天文地理,对国家的未来深有见地。他的智慧深得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更是称他为“吾之子房”。
然而,刘伯温的聪明才智也为他带来了悲剧。尽管他在谋国上极有建树,却未能成功谋划自己的命运。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刘伯温的聪明反而成了他面临危险的根源。由于刘伯温的智慧让朱元璋产生了疑虑和猜忌,刘伯温未能及时化解皇帝的戒心,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刘伯温未能见到大明江山稳定的那一刻,就在御医的毒药下香消玉殒。
刘伯温的智慧和远见,至今仍被世人传颂。他的事迹和贡献,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中一段难以忘怀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