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朱允炆认为推恩令并不适合他那个时代的局势,既没有必要执行,也没有合适的前提条件。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的一个重要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目的是改变诸侯国的继承制度,原本嫡长子继承所有封地的做法被修改为诸子均分封地。这一举措的核心理念就是“分化”:将大国分割成小国,这样小国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与力量,便无法威胁中央的权力。最终,分封制逐渐被彻底改变,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从理论上讲,这个政策看似简单,但要实施成功却有个前提——即各诸侯国在听闻这一政策后,不会立刻起兵反抗。换句话说,中央必须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能够对各诸侯国形成威慑,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从而顺利接受这种较为温和的“削藩”措施。
事实上,自从西汉建立之初,分封制就一直困扰着汉朝的统治者。汉高祖刘邦担心异姓诸侯王会造反,在他晚年,陆续剿除掉大多数强大的异姓王国,只留下了一个较弱的长沙国,其他的都由刘姓王子继承。到了汉文帝时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齐国、吴国、楚国、赵国等大国的领土总面积已足够形成对汉朝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名士贾谊给汉文帝提出了一个策略:“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意味着要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将其分割。虽然汉文帝知道这一点,但他并未急于推行分化政策,而是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做法,逐步实施这一策略。
在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因赵幽王过世后只留下两个儿子,认为不能偏袒长子,因此决定将赵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分给次子,建立了河间国。随后,淮南厉王造反并身死,文帝感叹自己并不贪图淮南的土地,于是将淮南厉王的三个儿子分别封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通过这些做法,汉文帝不仅分割了大国,还利用感情手段,悄悄削弱了各诸侯王的实力。与汉文帝相比,汉景帝继位后直接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土地削减措施,最终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但由于文帝提前进行的布局,七国的势力分布导致了各国难以联合起来对抗中央。
汉武帝的推恩令,正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前期经验基础上实施的。当时,诸侯国的力量已经大大削弱,几乎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反抗。因此,推恩令的实施能够顺利推动中央集权的建设。
到了明朝,情况则完全不同。明朝的分封制自始至终就存在极大的局限。明太祖朱元璋在分封政策上极其谨慎,他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将自己的子嗣分封到边疆重镇和重要城市,并配备了护卫军。尽管如此,王府所在地依然由中央派遣官员治理,王子们的军事粮饷也由中央统一调配,而非由他们自己决定。在朱元璋晚年,他对诸王的夺位问题感到越来越忧虑,在遗诏中明确规定:“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这意味着诸王实际上没有多少独立权力,其军队也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朱允炆继位后,手中握有大量京师驻军,而诸王的护卫军人数远远不足以对抗中央。即使诸王联合反叛,朝廷也可以先消灭较弱的藩王,再逐一对付强藩。
尽管如此,明廷并非全力支持暴力削藩的做法,一些官员建议仿效推恩令,通过温和的方式削弱藩王的权力。高巍在《明史·高巍传》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方案:将北方藩王的子嗣分封到南方,南方藩王的子嗣分封到北方,从而使得藩王的权力因地域分散而削弱。这一提议实际上是利用“兵分两地”的策略,避免藩王的军队过于忠诚于自己。
然而,朱允炆最终选择了直接的暴力削藩。他废除了周王的王位,将燕王监禁,扣押齐王,逮捕代王,甚至让湘王因恐惧而自焚。朱允炆的削藩行动遵循了“先弱后强”的顺序,但强大的藩王们自然不会轻易坐视,最终燕王朱棣发动了叛乱。尽管起初处于劣势,朱棣却凭借侄子的支持,最终夺取了皇位,改变了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