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河南开封:有人还留着前清的辫子,有人开始反对裹脚
创始人
2025-09-28 19:33:42
0

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民国初年,河南开封街头充满矛盾的景象。有人仍留着清朝的辫子,在市集上行走;有人却已高呼废除陋习,开始倡导放足。旧风尚与新观念在同一座城市碰撞,制造出别样的时代画卷。这座古都,正处在最微妙的裂缝之中。

街头的辫影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辫子理应随王朝一同消失。可在河南开封,革命后的十几年里,辫子仍未彻底绝迹。

早晨的鼓楼街上,挑担卖货的小贩中有人头顶瓜皮帽,身后辫子垂到腰间。辫子油亮整齐,像是刚抹过发蜡。旁边的年轻人却早已剪去辫子,穿着短褂长裤,脚下布鞋利落。他们并肩而行,一个代表过去,一个代表未来。

在城隍庙前,茶馆门口常有老者聚集。年纪大一些的人依旧留着长辫,盘在脖子后面。有人说,那是旧朝留下的记忆,不舍剪断。也有人直言,是怕惹事,宁愿保留。毕竟,在乡间,辫子与否还被用来辨认忠逆。

年轻学生路过,心里常有不满。报纸上天天宣传剪辫是新国民的象征,留辫是落后。可现实中,老辫子依旧晃动在街头。新旧两代人在同一片街市生活,谁也无法说服谁。

这种场景在开封并不少见。官员们早已剃发,商贩与农人却未必跟上。有人甚至把辫子藏在帽子里,不愿在外露出,却又舍不得剪去。城里城外,辫子的消失成为一个缓慢而尴尬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发式的差别,而是身份与观念的冲突。剪去辫子的人,自觉是新国民;保留辫子的人,则觉得那是自己一生的习惯。两种姿态在同一个街角对峙,互不妥协。

开封古城的街头,因此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错位。

裹脚的松绑

与辫子相对的,是女性裹脚的习俗。

在开封老城区,裹脚妇女随处可见。三寸金莲裹在布鞋里,步伐摇晃,出门必须有人搀扶。老一辈人依然以此为美,以此为贤。 婚姻里,女子是否裹脚仍被当成重要条件。

但新观念已经传入。开封的学堂里,女学生放足行走,脚步轻快。她们身着旗袍或布裙,行走在街巷之间,与裹脚的母辈形成鲜明对比。 有人在茶楼里议论,说放足女子像男子般大步流星,毫无规矩;也有人暗中称赞,说这是新时代的象征。

在河南省城女子师范学校,教师们公开宣传废除裹脚,劝导学生回家劝母亲、劝妹妹放足。每到开学,学校门口常聚着人群,有人赞同,有人嘲讽。有人甚至怒骂,说这是败坏风俗。

冲突就这样在家庭内部爆发。母亲坚持为女儿裹脚,父亲支持放足,婆婆与媳妇争执,邻里之间互相指责。裹脚成了家族内部最尖锐的矛盾之一。

一时间,开封的街巷呈现出奇异景象:一边是步履艰难的三寸金莲,一边是大步走路的放足新女性。她们在同一条街道上擦肩而过,互相打量,眼神里充满复杂的情绪。

这种差异,不只是身体的解放,更是思想的对抗。放足象征着新式教育与独立意识的萌芽,而裹脚则是旧礼教的顽固残余。两股力量在开封碰撞,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在这种氛围里,开封成了一个缩影。 新与旧、守旧与革新,都在同一个空间展开角力。辫子与裹脚,就像两道符号,标记着社会转型的阵痛。

矛盾的扩散

开封这座城市自古是中原重镇,街头巷尾的风俗一向保守。辛亥之后,风潮渐起,却并未让旧习彻底消失。剪辫与否,裹脚与否,成了人们日常交往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市井小巷常见这样的场景: 茶摊上聚着一群老者,头顶瓜皮帽,长辫盘在背后,边喝茶边批评年轻人“跟风胡闹”。对面,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衣着新式,辫子早已不见,脚下皮鞋锃亮,正谈论课本里的新思想。二者互不理会,却彼此存在于同一空间。

在婚丧嫁娶的场合,这种矛盾更显露无遗。一户人家娶亲, 媒婆口中依旧把“三寸金莲”当成荣耀,街坊里有人却在背后摇头,说新媳妇步履蹒跚,如何持家? 另一边,学堂出身的新娘昂首走进夫家,婆婆暗暗叹气,说这种不裹脚的女子没有福相。

冲突也出现在学校。新式教育兴起,男女同校、女子放足成为必然趋势。校门口常有围观者,有人叫好,有人嗤笑。学生们大步走路,象征着一种新气象,可在周围人眼里却像是冒犯了祖宗的规矩。

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保守形成鲜明对比。开封作为省会,思想较为活跃,商贾云集,学堂林立。可一旦走出城门,乡村依旧保留着清末的影子。村里老人依旧留着辫子,少女依旧被绑上裹脚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断层,让这种矛盾更加明显。

这不是简单的发型与习俗之争,而是两种世界观的对立。一个是延续几百年的旧秩序,另一个是试图拥抱新时代的观念。二者交错在开封古城的街头,把整个城市变成一处社会变革的舞台。

在碰撞中前行

随着时间推移,矛盾逐渐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发展。 剪辫之风愈加普遍,裹脚之俗逐渐退潮。年轻一代不断接受新式教育,他们在课堂上学科学,读新书,渐渐觉得留辫裹脚是落伍的象征。

街头的景象在悄然改变。理发馆生意兴隆,学子与商人纷纷剃发剪辫,辫子被随意丢弃在街角。人们曾经对辫子满怀的感情在一代人之间消散,成了笑谈。 那些仍留辫的老人渐渐成了少数,走在街上反而被人注视。

裹脚的松绑更显艰难,但潮流已不可阻挡。女子学校不断扩张,放足的女学生逐渐成为城里的新面孔。有人起初讥讽,后来渐渐习惯。随着更多人走出家门,裹脚的妇女数量开始减少,放足成为新嫁娘的标志。

矛盾没有彻底消失,却在时间的推移中被稀释。旧习逐渐退场,新风成为主流。留辫与裹脚,慢慢只留在记忆与戏台上。戏班里上演的清代故事里,演员还要戴上假辫子,裹起小脚;而在戏台下,观众早已穿上了新式衣裳。

开封这座城市,在这种碰撞中逐渐前行。它既承载着古都的厚重,又迎接着现代化的脚步。街头的茶馆、学堂、商铺,都成为这场转型的见证。人们在矛盾中争论,在争论中改变。

这段历史没有惊天动地,却在细节中折射出时代的巨变。 一个辫子、一双小脚,看似微不足道,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当后人回望,会惊叹那一代人的挣扎。他们既要守住旧习,又要迎接新风。最终,旧的慢慢淡去,新的逐渐扎根。开封的街头从此再也看不到辫影与三寸金莲,但那个时代的印记,始终镌刻在历史深处。

民国时期的河南开封,既有清末遗风的残留,又有新时代的呼声。街头的辫子与裹脚的双脚,构成了最生动的对比。矛盾曾经尖锐,冲突曾经激烈,但在历史洪流中,新风取代旧俗,社会一步步走向现代。

相关内容

仓山戏曲专场唱响家国情怀
27日,“共赴明月之约,同贺祖国华章”仓山区闽剧协会2025年庆国...
2025-09-28 09:06:08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句话常被提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句话深...
2025-09-28 09:05:31
安徽黄山旅游2天需要花多少...
黄山,这座闻名遐迩的名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2025-09-28 09:05:26
原创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秦朝后,...
2025-09-28 09:05:21
重新发现侨乡!高校师生四载...
日前,为期半个月的第四届“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落下帷幕。...
2025-09-28 09:05:13
立体呈现广东开放多元的文化...
南方日报讯 (记者/赵媛媛)8月15日上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
2025-09-28 09:05:06
原创 ...
战争的存在意味着必然的伤亡,而每一次胜利背后则都隐含着无数鲜血与牺...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也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被誉为开创了...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刘备可谓三国历史中眼光最为独到的人之一。虽然他出身贫寒,早年生活拮...
2025-09-28 09:04:53

热门资讯

【阵容】2025别克LPGA锦... 【阵容】2025别克LPGA锦标赛参赛运动员名单 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公示2025年别克LPGA锦标赛...
2025年陕西省青少年田径冠军... 中新网西安9月28日电 (记者 张一辰)“陕西交控杯”2025年陕西省青少年田径冠军赛暨陕西省体育传...
保加利亚象棋协会加入世象联,这... 第十九届象棋世锦赛举办期间,世界象棋联合会在上海召开第九届代表大会,会上表决通过,保加利亚象棋协会正...
上海赛艇世锦赛|数代中国赛艇人... “老一辈赛艇人总跟我说,咱们中国一定要办一次赛艇世锦赛。”站在淀山湖畔,中国赛艇协会原副主席、世界赛...
原创 朱... 我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厚葬传统,这种风俗源于古人对死后重生的信仰。人们普遍认为,死后的灵魂会进入阴间继续...
原创 曾... 屈突通的传奇人生与凌烟阁之荣 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父子在短短七年内就统一了中国,创下了历代帝国...
文博日历丨东汉砖头上竟有已经失... 这块东汉空心砖 用线条定格了 一场1800年前的精彩表演 堪称“汉代杂技活化石”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
原创 太... 在秦朝历史的长河中,围绕秦始皇与其大儿子扶苏之间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一个让人困惑的谜团:秦始皇到底是否...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爱国将领柳...   新华社贵阳8月18日电 题:爱国将领柳树人:血洒他乡护国门   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在贵州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