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靠刘备之前,马超曾是一位实权在握的地方领主,掌控着自己的军队,随时能够与曹操对抗,誓言保卫自己的疆土和尊严。然而,投靠刘备后的马超却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地,他虽然名义上拥有高官之职,却与真正的实权相距甚远。可以说,马超从一位有着权力的独立诸侯,沦为一个“有地位无实权”的虚职官员,而这种身份的转变,他并非毫无心理准备。早在彭羕事件发生时,马超便已经有所预感。
彭羕当时被刘备任命为江阳太守,但彭羕却不满于此,选择找到马超,向他倾诉心中的不满。彭羕批评刘备是一个“老兵痞子”,并且提出了一个危险的建议——他和马超联手,便能“平定天下”。这种话语极为不妥,尤其是在当时,任何轻视刘备的人都可能付出代价。如果马超稍微有一丝叛逆之心,这句话可能成为他再次背叛刘备的起点,就像他曾经反叛曹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马超在反曹时毫不犹豫,甚至不顾家族二百余口成为曹操的俘虏,结果曹操毫不留情地处死了他的家族。这一切,马超最终都会铭记在心,直到他临终时,依然深刻反思自己的过去。
然而,当马超听到彭羕的挑衅言辞时,他并没有如昔日那般激愤或轻率反应。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满怀雄心壮志、敢于与曹操决一死战的年轻将军。马超此时已然心生恐惧,面对彭羕的话,他只感到震惊和无言。他深知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往日的日子,不能再冒险与刘备为敌。等彭羕离开后,马超将这一切如实上报,最终导致彭羕被逮捕并处决,这一举动也标志着马超从一位英雄枭雄,逐步转变为一位精于算计、顾全自身的老将。
马超的变化并非偶然。在他初投刘备之前,他还曾与曹操多次交战,失利后又投入张鲁的麾下,再次试图恢复自己的势力。然而,当他投靠刘备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刘备给予了他名义上的高位,但实权依然未曾到手。此时的马超,早已不像当年那个敢于挑起战斗、誓死捍卫尊严的英雄,变得越来越谨慎、保守,只想通过这种稳妥的方式度过余生。
马超此时的心态已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明白自己若与刘备再度决裂,就没有任何退路。益州和汉中已被刘备逐渐占领,荆州则被三方割据,曹操无疑是最大的敌人,而自己唯一能投靠的其他势力便是孙权。但要跨越刘备的防线去投靠孙权,对于马超来说几乎是自杀式的选择。于是,马超最终选择了屈居于刘备之下,名义上风光无限,实则毫无实权。
在刘备称汉中王时,马超被任命为左将军,获得了一个空有名号的高官职位,甚至还被封为斄乡侯。刘备并未亏待他,在诸多场合给予了他充分的尊重与礼遇。即使如此,马超依旧处在没有实权的位置,这种情况从根本上源于他曾经是一个拥有实权的诸侯。刘备深知,给马超实权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威胁——一旦马超再次寻求独立,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如此,马超在刘备手下的生活还是过得相对平稳。刘备不仅在政治上给予他厚待,还与马超结为亲家,以此进一步巩固他们之间的关系。而马超的晚年,也因为这一关系而变得相对安稳,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逃亡的困扰,似乎是他一生中最为平和的时光,犹如他在刘表庇护下的那段日子。
至于马超的死,史书并未给出太多关于他内心郁郁寡欢的描写,反而更像是自然的终结。马超去世时年仅47岁,虽不算年轻,但对于长期征战沙场的将领来说,已属不短。与同期的许多英雄相比,马超的死并未显得过于早逝,且他的晚年在历史上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深深的不满或痛苦。
马超去世时,他留下的最后一份书信表达了他对自己家族的深切关怀。信中,他托付刘备照顾自己家族仅剩的亲人,特别是自己的堂弟马岱,希望刘备能够继续祭祀马超已衰败的家族。此时的马超,心中唯一的牵挂便是自己家族的未来。他对刘备的信任,也可见一斑。人至临终,往往心境平和,马超的离世显得更为沉静和自然,充分体现了他晚年的安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