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中国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动乱”几乎成了恒常的主题。即使有些时期看似安稳,出现所谓的“太平盛世”,那不过是人们经过长时间战乱后的心理反弹罢了。事实上,这种盛世并非没有动荡,而是这些动乱被抑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或者被有意忽视了。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历史中的和平,往往只是战争暂时的间歇。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若要挑选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乱世,三国时期无疑是其中之一。不同于“楚汉争霸”时代那种两方对立的局面,三国时期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战乱。那时候,不仅有魏、蜀、吴三国的博弈,更充满了无法预见的联合和背叛。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给了曹操沉重一击,但随着时间推移,曹魏和东吴又结成了短暂的盟约,而这一合作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死。关羽之死不仅打破了三国之间的微妙平衡,也为三国的终结按下了倒计时。
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一事件成为了蜀汉历史中的重大转折点。两年后,曹丕登基称帝,紧接着刘备也自立为帝。刘备称帝后,为了报兄弟关羽的仇,决定开始大规模进攻东吴,企图重夺荆州。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的陆逊,最终只得退至白帝城,并在此做下了“托孤”遗愿。
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曹魏无疑是最强的一方。东吴虽然凭借地理优势和长期经营江东,实力也不容小觑,但蜀汉则是刘备通过艰难跋涉创建的,始终处于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即便刘备的麾下人才辈出,蜀汉依然无法与曹魏和东吴抗衡。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夷陵之战后,曹丕没有趁机攻占已然濒临崩溃的蜀汉,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刚刚战胜刘备的东吴,这究竟是为何呢?
解读三国历史时,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道理:每一方都在等待着从他人的斗争中渔翁得利。这种心态决定了许多阴谋和策略的形成。关羽之死,表面看是为了报仇,但刘备为何直到220年才开始行动?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蜀汉的实力不足以与东吴正面交锋,另一方面,曹魏的强大使得刘备担心若与东吴开战,最终笑到最后的会是曹魏。
曹丕决定攻打东吴的原因有三:
第一,出尔反尔。孙权在得知刘备集结全国之力攻东吴时,派遣与蜀国有联系的诸葛瑾劝说刘备,但这一封信非但未能劝退刘备,反而激怒了他,最终刘备决意开战。然而,蜀吴之战不可避免,张飞的意外去世,也让刘备的计划蒙上了阴影。迫于形势,孙权不得不向曹丕上书,表示愿意归顺,甚至将儿子孙登送往魏国当人质,以此表明诚意。曹丕于是封孙权为吴王,并要求他尽快送孙登赴魏。此时,孙权心中已经认定东吴必败,所以才作出如此妥协。
第二,准备已久。表面上看,孙权的反复无常激怒了曹丕,但深入分析可发现,从孙权决定反魏,到曹魏的大军出征,时间仅不到三个月。这在当时显然不可能短时间内筹集完毕,说明曹丕早有准备,对东吴的攻击早在“夷陵之战”前就已在计划之中。魏国大军的规模庞大,阵容强大,曹丕显然早已为这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
第三,乘机而动。虽然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但东吴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东吴损失了大约一万一千名正规军,而叛乱的武陵郡更导致了近万人死亡。虽然这为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对曹丕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蜀吴两国的双重打击使得曹魏有足够的空间来对东吴发动进攻。
即使曹丕早有准备,为何最终魏国在伐吴时失败了呢?一方面,东吴的防御非常严密,特别是在长江沿岸的防守布置,使得魏国在水上进攻时屡次受挫。另一方面,东吴在刘备去世后与蜀国结成了战略同盟,尽管东吴也面临魏国的压力,但此举让东吴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与魏国的对抗上。此外,从建安二十二年到二十九年,三国曾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瘟疫,蜀汉受影响较小,而魏国和东吴却损失惨重。曹丕的进攻正巧碰上了瘟疫的肆虐,这也是他第一次伐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面上看,曹丕伐吴是由“夷陵之战”和孙权的反复无常引发的,但实际上,魏国对东吴的军事部署早就开始了。而东吴的胜利虽然出乎曹丕的预料,但也并未改变他最终攻打东吴的决心。幸运的是,蜀国的幸存,让其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