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建立源于满洲人入关,继而取代了明朝的统治。然而,满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也使得清朝在继承制度上与之前的明朝有所不同。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并未照搬这一传统,因此,在康熙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成为历史的一个悲剧。康熙最终能够登上皇位,这背后有着诸多偶然和机缘。康熙的主要竞争者,四皇子荣亲王,虽被视为潜力最大的一位,却不幸在出生不久后便夭折。而他的二哥福全虽然能力不输康熙,却未能获得父亲的青睐。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康熙最终胜出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
清朝顺治帝,一位著名的情种,深深爱着董鄂妃。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了皇四子,这让顺治帝喜不自禁。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他特意举行了祭天仪式,并宣布皇四子是自己的“第一子”,这也表明了顺治帝对这个儿子的偏爱。实际上,除了皇长子牛钮夭折外,皇次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已经三四岁,顺治帝并未真正重视这两个儿子。
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宠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对于四皇子,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认为他是未来的接班人。然而,命运弄人,才仅仅过了三个月,四皇子就不幸夭折。董鄂妃悲痛欲绝,因悲伤过度身体日渐虚弱,最终也因病去世。顺治帝伤心欲绝,为了纪念这个未曾见过名字的儿子,他追封四皇子为“和硕荣亲王”,并为其修建了专门的园寝,位于京东的黄花山下。
董鄂妃的去世,让顺治帝深感孤独和绝望,于是他开始考虑出家。顺治十七年九月,顺治帝决定剃发为僧,而剃发师茆溪森也为他行了剃发仪式。可是,顺治帝的决定引发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应。玉林通琇禅师亲自前往北京劝说顺治帝,指出他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因个人悲伤轻易做出出家决定。最终,在玉林通琇禅师的劝导下,顺治帝放弃了出家的念头,而茆溪森也因此免于死刑。
在顺治帝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时,顺治十八年二月,顺治帝在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时突然染上了天花,并迅速发起高烧。顺治帝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召集了朝中重臣在养心殿口授遗诏,准备安排好继位之事。由于其他儿子年幼,顺治帝将继承人选定在了当时的三子玄烨和长子福全之间。顺治帝向自己的宠臣汤若望请教意见,汤若望推荐了三子玄烨。汤若望的理由很简单:玄烨已经患过天花且活了下来,免疫力强,适合做未来的统治者。
顺治帝采纳了汤若望的建议,最终选定了玄烨作为继承人。此外,顺治帝之所以不选福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福全当时的抱负并不适合成为皇帝。福全曾对父亲表示,希望能够做一个“贤王”,而并非追求称帝的权力。顺治帝认为,作为未来的皇帝,不仅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更要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福全的志向显然与皇位要求有些差距。
然而,福全的能力并不差,甚至可以与康熙相媲美。在康熙二十七年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沙俄勾结,制造分裂,进攻内蒙古。康熙亲征,但实际指挥战争的却是福全。他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与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共同讨伐噶尔丹,并成功在古北口取得胜利,打败叛军。福全在军事上的表现无可挑剔,显示出他的卓越指挥才能。然而,正是因为康熙曾经得过天花,才最终让他夺取了皇位。
总结来看,康熙之所以能够最终胜出,除了他本人的能力之外,还包括了命运的安排。顺治帝的早逝以及他对继承人选择的思考,都是决定康熙成为皇帝的重要因素。虽然福全并不缺乏能力,但他并没有志向,也没有父亲所期望的进取精神。而康熙的聪明才智、坚韧意志和领导能力,最终让他成为了大清的帝王,并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的治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