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国军一位重量级将领抵达晋冀鲁豫解放区,公开宣布起义并投向我方阵营。其实,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里,他与我党我军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甚至早在1942年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成为了一名秘密党员。他就是曾任国军中将、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赵寿山。
赵寿山将军的到来,标志着他正式宣布反蒋,加入了我们阵营,但最初他并未得到明确的工作安排。直到1947年12月,他才有机会在陕北与主席会面。此时,距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有五年之久。然而,第二次相见,主席显得格外高兴,仿佛与老朋友重逢一般。他紧紧握住赵寿山的手,亲切地问道:“今后你想做什么工作?你可以自己挑!如果愿意上前线打仗,可以和老彭一起;如果愿意做后勤工作,可以做贺龙副司令(即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的副司令)。”
要知道,彭德怀和贺龙这两位元帅级人物,在建国之后都是举足轻重的军事领导。主席的这些话,无疑是对赵寿山的高度重视,因为像这样直接给出选择机会的待遇,在其他人身上是难以见到的。那么,赵寿山当时是如何回应的呢?
赵寿山出身于西北军,早年曾随杨虎城作战。抗战期间,他曾担任国军十七师师长、三十八军军长,后升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可以说,赵寿山从军生涯中一直充当着典型的“武将”角色,性格粗犷豪放,典型的陕西汉子形象。他怎么可能愿意呆在后方呢?因此,面对主席的提议,他直接回答道:“我是个粗人,别的工作可能干不好,还是喜欢带兵打仗。主席,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愿意和彭总一起。”
很快,赵寿山就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开始了与彭德怀的并肩作战生涯。
赵寿山在国共两军阵营中都有很好的声誉,尽管他长期在国民党体系中任职,但性格憨厚、朴实,早年间他与多位我军将领都有着密切的接触。得知赵寿山加入解放区后,彭德怀和贺龙两位老总都争先恐后地请求主席将赵寿山分配到自己的麾下,最终,彭德怀“胜出”了。在西北野战军中,赵寿山成为彭德怀的得力助手,他与彭德怀的另一位亲信张宗逊一起,担任副司令,地位仅次于彭总,对解放大西北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军事战略到统战工作,赵寿山的贡献都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赵寿山能够得到主席的亲自接待,实属难得。毕竟在当时的解放战争形势下,国军仍然在明面上占据一定的优势,而赵寿山的起义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作为首位起义的国民党集团军司令,他的投诚对我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大有裨益。为了表达对赵寿山的重视,主席给了他最大的自由,任由他挑选工作岗位。
赵寿山之所以会选择加入我方,除了个人的理念之外,还有复杂的历史背景。赵寿山并非国民党中央派系的人物,相较于其他地方军阀,西北军在蒋介石的统治下一直饱受压制。赵寿山既不愿追随蒋介石围剿红军,也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的政策深感不满。事实上,他在指挥第三集团军时,内部有大量共产党员,而在38军中,仅共产党员就超过300人。蒋介石意识到赵寿山的影响力后,虽然无法直接打压他,但也借故将他调任第三集团军司令,以便让他无实权,甚至被蒋的亲信胡宗南所控制。
赵寿山不仅是杨虎城的重要亲信,还是西安事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历史事实,得到了我党我军的高度评价。早在1937年,赵寿山便将自己的儿女送到我党创办的红军大学,让他们接受革命理论的教育,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支持。1942年,他秘密加入党组织,在敌军内部潜伏多年。直到1946年,他被免去第三集团军司令职务,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大潜伏价值,遂申请加入解放区,最终得到了批准。
在赵寿山回到解放区之前,他还曾直接在国军高级将领张治中面前批评蒋介石,毫不畏惧风险,指出国民党政府已无前途。他那正直豪爽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国后,虽然赵寿山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但他并没有参加授衔仪式。性格务实的他,在和平年代选择不再担任军职,而是投身地方建设,先后担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等职,为大西北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赵寿山将军直至1965年因病去世,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军事和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