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弥远,这位在南宋历史中享有特殊地位的权臣,其罪行的深重程度甚至超越了奸臣秦桧。秦桧在宋高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一心支持高宗赵构与金国的屈辱求和,牢牢掌握朝政大权,排除异己。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了抗金名将岳飞,这一行径使他成为历史上最令人痛恨的奸臣之一。而史弥远,则与秦桧有着不同的手段和更为复杂的动机。史弥远在依附于丞相韩侂胄的主战立场上崛起,但他同样支持与金国和谈,并密谋在玉津园杀死韩侂胄,与金国达成屈辱的嘉定和议,这比此前的绍兴和议还要更加不堪。而且,史弥远违背了宋宁宗的遗愿,废除太子赵竑,改立从民间选出的赵昀,即后来的宋理宗。
从宋理宗嘉定元年开始,直到宋宁宗绍定六年,史弥远掌握了26年的宰相之位,完全主宰了朝政,成为当时几乎无人能敌的权力象征。宋理宗几乎成了他的傀儡。在他主政的这段时间里,史弥远对金国采取了极度的屈服政策,南宋人民则在他疯狂掠夺下备受压迫。为了积累权力,史弥远以贿赂公行,直接操控市场,甚至大量印制新会子,强制用新会子兑换旧会子并折价一半,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暴涨,百姓困苦不堪。史弥远死后,理宗追封他为卫王,谥号“忠献”,这一谥号与秦桧的“忠献”相同,但显然他与秦桧的罪行更为严重。然而,尽管史弥远的罪恶如此明显,他却并未被列入《奸臣传》,这又是为什么呢?
史弥远与秦桧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他对待岳飞和韩侂胄的问题上。岳飞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是抗金的象征,他不畏权势,坚守忠诚,誓死保卫宋朝的疆土。而秦桧为迎合高宗的意愿,冤杀岳飞,引起了无数人的愤怒与痛恨。岳飞的死成为了秦桧历史罪行的代名词。相对而言,韩侂胄虽然同为主战派,并且力图为岳飞复仇,但他掌握朝权后却独断专行,清洗异己,对待将领和正直官员毫不手软。韩侂胄的北伐失利也使得南宋陷入了财政困境,民心动摇。最终,金国提出以韩侂胄的首级为和谈条件,史弥远乘机谋杀韩侂胄,并与金国达成了嘉定和议。尽管史弥远支持与金和谈,但他依然对岳飞抱有崇敬之情,甚至为岳飞上了忠武谥号,这也让不少当时的百姓能够理解和接受史弥远的作为。
此外,史弥远非常注重理学的崛起,他广泛接纳理学士人并积极为其提供支持。嘉定和议后不久,他便采纳了理学家刘爚的建议,撤销了学禁,并恢复了因韩侂胄而被打压的大臣赵汝愚、吕祖谦等人的官职。他还重新召回了许多曾经被排斥的老臣,并且大力表彰理学家朱熹,给予他太师的官职和信国公的爵位。史弥远不仅任用了许多理学人士,还为朱熹等人的谥号进行了提升,将朱熹、程颢、程颐等人都特赐谥号以提高理学的地位。这一系列举措为他赢得了理学派的支持和拥护。
尽管史弥远的行事极其奸诈,他的权力却非常稳固。史弥远虽然与金国屈辱和谈,利用权力杀害韩侂胄,改立宋理宗,却不像秦桧那样将自己的家族全部扶持至权力中心。史弥远的家族并未因此得到显赫的封赏,虽然他掌权长达26年,家人却未获得显赫的地位。这与秦桧的家族全员高官显贵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史弥远的做事风格也与韩侂胄有所不同,他温和、谨慎,不露锋芒,不像韩侂胄那样盛气凌人。史弥远的这种低调与深思熟虑,使得他在掌权期间得以维持长时间的稳定。
史弥远的死,给了他一生的庇护。他去世后,许多人弹劾他为奸臣,但由于他与理宗的深厚关系,理宗始终不予理会。更为关键的是,史弥远死后,他一手扶持的郑清之继承了宰相之位,并且加强了对贤士的任用,使得“端平更化”成为一个盛大的政治转型期。许多理学家因此感恩史弥远,认为他为理学派的复兴和南宋政治的变革立下了赫赫战功。
尽管史弥远身为权臣,其罪行非同小可,但他凭借精明的政治手腕、巧妙的权谋操作以及与理学的深厚联系,成功地逃避了许多后世的责难。甚至在《宋史》中,史弥远被美化成一位忠诚的政治人物,阴谋杀害韩侂胄被解释为“侠肝义胆”,他扶立宋理宗的行为也被描述为“名正言顺”。史弥远的奸恶行径虽有所记载,但最终在史书中仍被美化,这让他成为历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