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物都有其多面性。我们常常只是看到其中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未必能完整反映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就像一张彩纸,它的反光在不同的角度下展现出不同的色彩,站在不同立场的人,看到的也各有不同。人也是如此,一件事物的成败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一个人的善恶,因为我们所处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正如历史中那些颇具争议的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或是赞美,或是贬低。李世民曾杀兄登基,秦始皇修筑长城,杨广开凿大运河,魏忠贤操控朝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这些人每一位都有各自的功与过,至今仍然是历史的辩论话题。忠诚与奸诈,善良与恶行,究竟如何评定?谁能真正下定论呢?
1644年,崇祯皇帝在亲手斩杀了自己的家人后,逃入煤山,自尽而亡,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但对于明末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至今争议不断,尤其是关于袁崇焕的争论尤为激烈。袁崇焕,既被誉为民族英雄,也被视为历史的罪人。他的忠奸之争,直到今天仍在争论不休。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通过科举考试,成功成为进士。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了镇守一方的机会。尽管他取得了战胜清廷的战功,但因始终无法获得权臣魏忠贤的青睐,最终愤然辞官。后来,他得到了明朝思宗朱由检的重用,并在辽东的战役中屡建奇功,成功击退了皇太极,解除了京都的危机。然而,他却未能逃脱魏忠贤的报复,遭到了弹劾和反间计的陷害。而且朱由检性格多疑,最终将袁崇焕囚禁八个月,最后被下令凌迟处死,甚至连袁的家人也被流放。 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一书中,对袁崇焕的凌迟之刑做了详细的描述:“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据说袁崇焕共被割下3543刀,每一刀之后,都有百姓付银子购买肉块,当作酒肴。最终,袁崇焕的身体只剩下一个骨架,场面令人不忍直视。 大多数人认为袁崇焕被定罪的原因是勾结满人,谋图叛国,但实际上,史书记载的罪名并非如此。《崇祯实录》和《崇祯长编》中的记载表明,袁崇焕被判处死刑的罪名并没有直接涉及通敌叛国,而是因为他在军政上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和错误。他被指控“托付不肖,专事欺隐”,以及在军事行动中存在隐瞒敌情和不战而退的行为。此外,袁崇焕还因未能有效支援援军、且在敌军逼近时没有设置有效的阻击防线,而被认为在解救京都时犯下严重的军事失策。 然而,袁崇焕也绝非全无功劳。努尔哈赤在辽东纵横多年,手握十三万大军,但最终败在袁崇焕的一万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