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若是天天内乱、四处撕裂,照理说其命运该是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崩溃。然而你看看美国,恰恰相反。它的内部争斗越激烈,对外的行动反而越强硬,越迅速,似乎分裂并没有削弱其对外输出的力量,反而加速了这种输出的步伐。美国就像是一个表面纷乱、内部却有条不紊的“分裂帝国”。表面上的喧嚣与纷争,只是它内部力量不断集中并强势对外的一部分策略。
从国会山的骚乱,到枪击案的频繁发生,再到总统选举的悬而未决,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美国可能即将崩塌。然而,这种看似风雨飘摇的“混乱局面”却在全球战略上展现出越来越强的集中力量,尤其是在军事、外交及经济领域。尽管国内的政治撕裂无比严重,五角大楼、情报机构和军工产业等关键领域却早已形成了半独立化的运作机制,使得美国在外交军事行动上依旧能保持高度统一。
举例来说,2023年美国国会举办的众议长选举就可以算作美国政治纷乱的一个缩影。长达四天、十五轮投票才终于产生结果,这一过程显现出两党之间愈加深刻的裂痕。特别是在共和党内,极右翼与中间派的分歧让人目不暇接。民主党则在一旁冷眼旁观,充满了对对手内乱的讥笑。然而,就在这一场政治拉锯战中,美国的军事力量却丝毫没有松懈,依然在南海执行航母巡航,持续更新制裁清单并对台湾进行军事援助。
事实上,尽管美国的政治面貌极为分裂,军工、情报和外交等关键部门却像是独立的实体,各自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计划运作,不受国内政治动荡的影响。这种现象表明,即使国会内部一片混乱,五角大楼依旧会按时开会,战略司令部依旧保持着全天候的运作。2023年数据显示,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政治极化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超过55%的美国选民认为对方政党就是国家的“最大威胁”,这不仅仅是分歧,而是深刻的敌对情绪。
然而,尽管国内局势如此混乱,美国在国际上的表现却依然保持强势。2023年,美国的全球驻军依然保持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武器出口占据了全球市场的40%,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持续加码,甚至台湾、菲律宾等国的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美国内部的撕裂,反倒为它集中外交政策与军事行动提供了契机,使得其外部战略行动显得更加高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并非第一次经历内部撕裂。1861年的南北战争曾让这个国家面临着分裂的危机,然而正是在战争结束后,美国迅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复兴期”。从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到1870年,短短五年内,美国的钢铁产量迅速跃居世界前列,铁路网也从几千公里扩展到十万公里,资本的集中加速,工业化步伐几乎脱缰。在那段历史中,战争虽然让国家一度处于分裂,但却加速了美国的崛起。
今天,尽管没有了内战,但社会内部的撕裂与不安却和当年的情况有得一拼。美国的阶级鸿沟逐渐加大,2016年的数据显示,最富裕的10%人口已经掌握了近80%的财富,种族矛盾、社会运动层出不穷,从弗洛伊德案到亚裔歧视问题,街头游行与抗议从未停歇。同时,性别、种族、移民等身份政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新一代美国社会的重要分裂线。这种撕裂虽然让社会看似陷入危机,但实际上,却是美国社会在进行一次结构性的再分配和重构。
正如南北战争后美国依靠战后的痛苦重建来实现国家升级一样,今天的美国同样在内部的撕裂与重构中寻找着新的生机。社会的裂痕,成为了美国经济、科技、政治重组的重要动力。美国的社会分裂和不安,不是让它走向衰败,而是成为了它更加强大的跳板。通过这种“自毁式重组”,美国实现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权力集中。
对于外界,尤其是中国来说,必须警惕美国的这一“内乱—外打”模式。美国的政治撕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混乱不堪,但实际上它正在通过这种内部分裂,激活着内部的体制能量,并且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对外强硬的行动。比如,美国对华的政策,从特朗普的贸易战到拜登的进一步延伸,涉及芯片、量子技术等多个领域,国内两党虽然深陷对立,但在这个问题上却能够协调一致,共同推进对中国的遏制。
军事方面,美国在亚太的部署持续升温,关岛基地的升级,印太司令部的预算增加,与日本、韩国的三边军事合作更加紧密。美国在南海和台海的军事行动频繁,甚至在乌克兰问题上也通过两轮大规模军援进一步加剧了局势。
总之,美国的分裂并不意味着它的衰弱,反而可能意味着它将以更强的姿态对外输出。中国如果因此而放松警惕,那将可能错失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美国的“分裂”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更强大、更集中的开始。
下一篇:柯洁距棋圣三连霸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