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民党诞生之初,甚至可以追溯到其成立之前,它就与“帮派”这一特殊的民间团体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以孙中山为例,他与洪门的关系便可追溯到1904年。当时,孙中山加入了洪门,被尊称为“洪棍”,并统领着洪门的兵权。在其后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中,洪门为孙中山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包括组织起义、提供资金、人员及物资。最为人所熟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据统计,竟有68人具有洪门背景。这一合作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洪门和孙中山的共同理念:洪门的“反清复明”与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着高度的契合。
洪门并非一个普通的小帮会,它有着明确的政治主张,其核心理念是反清复明,恢复中华。根据陶成章的《教会源流考》记载,洪门的名字源自明朝太祖年号“洪武”,其成员的思想始终以推翻清朝为己任。这一点与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十分相符,为两者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的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国内的局势复杂,处于动荡之中。于是,孙中山将主要依靠海外华侨的力量,特别是美国檀香山的华侨社区,成为他的重要基地。那时,檀香山的致公堂便是洪门在海外的重要堂口。可以说,当时几乎所有的华侨都与洪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洪门也成为了唤醒华侨民族意识的重要力量。孙中山多次策划起义,尽管屡屡失败,但他逐渐成为革命的象征,并被公认为革命党领袖。
1904年,在孙中山叔父钟水养的介绍下,孙中山加入了致公堂,获得了“洪棍”的称号。洪门的军职分为洪棍、纸扇、草鞋三个等级,而“洪棍”便相当于元帅的职位。在加入洪门后,孙中山重新制定了洪门的章程,使其不仅仅是一个民间帮派,更逐步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革命力量。此后,洪门在多个起义中活跃,包括黄花岗起义、七女湖起义和云南河口起义等,洪门的身影几乎贯穿了辛亥革命前后。
不仅如此,洪门在资金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1911年,美洲洪门筹饷局的成立,短短一年内就筹得了40多万美元,这笔资金成为了起义军的重要经费来源。而1945年,致公堂更是改组为中国洪门致公党,司徒美堂出任主席,标志着洪门从一个民间帮派逐步转型为一个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团体。
与此同时,蒋介石与青帮的关系也是密切的。青帮源自洪门和哥老会,最初的宗旨是反清复明,但随着历史的推进,青帮逐渐转向了经济活动,并开始涉及政治。以杜月笙为代表的青帮人物,更是在蒋介石早期进入上海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杜月笙利用青帮的力量帮助蒋介石消灭了共产党工人代表汪寿华,并镇压了上海工人武装。当时的蒋介石尚在上海扎根不稳,而杜月笙则凭借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荣誉顾问,并获得了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期间,杜月笙继续发挥其黑帮背景的作用,组织别动队协助国军作战,同时还为军统提供情报,甚至参与刺杀投靠汪伪的敌对分子。然而,随着国民党逐步拥有强大的军队和财力,像青帮这样的民间组织的利用价值逐渐降低。杜月笙深知这一点,他曾形容自己是蒋介石的“夜壶”,需要时拿出来用,不需要时则被丢到一边。
到了蒋经国时期,国民党依旧保持着与民间帮派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1984年的江南案。当时,美籍作家江南出版《蒋经国传》,揭露了蒋家的不少丑闻。为了保住蒋家的名誉,蒋经国的儿子蒋孝武策划了通过台湾竹联帮进行暗杀的行动,将江南在美国枪杀。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蒋经国因此不得不将儿子蒋孝武外放至新加坡,并取消了“国防部情报局”,标志着国民党情报部门的现代化进程,并逐步切断了与民间帮派的联系。
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与民间帮派之间的关系一直复杂而微妙。从早期的革命斗争中的合作,到后期权力逐渐稳固后逐渐疏远,帮派力量始终在国民党历史的背后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