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解放战争时期,哪位国军将领的起义对蒋介石打击最大呢?其实既不是让出北平的傅作义,更不是陈明仁。而是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将领廖运周。
这位出身黄埔军校、被视作蒋介石“嫡系”的将领,曾备受蒋介石信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会成为插向蒋氏政权心脏最锋利的一把尖刀。
廖运周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 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南昌起义后,便潜伏于国民党军队之中。此后,他“忍辱负重”,从排长这一基层职务做起,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凭借自身能力与智慧,逐步晋升为 110 师师长。
成为师长后,廖运周施展“推举反动军官升迁、替换亲信骨干”的精妙策略,在悄无声息间将 110 师改造成了一座“红色堡垒”。这支部队如同蒋介石嫡系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蒋氏政权带来致命一击。
1948 年 11 月,淮海战役打响。廖运周所在的黄维兵团奉命向宿县推进,妄图与徐州的国民党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以扭转战局。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廖运周以“穿插迂回”为借口,率领 110 师脱离战场,随后毅然宣布起义。
廖运周率部起义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远超出了蒋介石的预料。当黄维发现 110 师叛变后,心急如焚,急忙命令其他部队填补 110 师留下的缺口。然而,这一仓促之举导致整个兵团阵型大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局势瞬间失控。解放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乘势发起总攻,一举将黄维兵团彻底歼灭。
这场惨败犹如一记重锤,直接动摇了国民党军的军心士气。更为严重的是,它让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徐蚌会战”彻底崩盘,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消息传至南京后,蒋介石暴跳如雷,痛斥廖运周为“罪魁祸首”。廖运周的黄埔出身,更让他深感被嫡系背叛的切肤之痛,仿佛自己最信任的人在背后狠狠捅了一刀。
他曾在日记中悲愤地哀叹:“廖运周之叛,实乃党国之大耻,淮海之败,皆由此辈不忠不义之徒所致!”1949 年 1 月,在收到廖运周的劝降信后,老蒋悲愤交加,又写下:“廖运周者,黄埔之耻,党国之贼!”由此可见,廖运周起义对老蒋的打击是何等巨大,犹如一场噩梦,让他久久无法释怀。
那为什么说廖运周的起义,比傅作义和陈明仁起义,对蒋介石打击更大呢?
主要因为傅作义作为地方实力派,他的起义虽让北平和平解放,但蒋介石对这位“非嫡系”早已存在猜忌;而陈明仁虽为黄埔一期生,但他起义时湖南局势已经岌岌可危,更何况蒋介石对湖南的控制本就薄弱,因此陈明仁起义对蒋介石来说并没有影响他计划的大局。
而廖运周作为蒋介石一手培养的嫡系将领,曾寄予很多期望和信任,否则也不会让他在淮海战役中担起合围重任,他的叛变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内部“嫡系绝对忠诚”的神话,更让蒋介石对身边所有将领产生怀疑。
据资料记载,廖运周起义后,蒋介石曾多次在军事会议上质问:“你们中还有多少个廖运周?”这种信任危机迅速蔓延至整个国民党高层,使他们的内部加速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