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帝,算是南明皇帝中,真正具备实权的一个皇帝:虽然弘光帝之后,南明还存在隆武帝、永历帝这些君主。但是隆武帝和永历帝都是傀儡,这一点和弘光帝有本质上的区别。甚至永历帝在位时期,在军事上,很大程度都是依靠原大西农民军。
和历史上南渡的王朝相比,弘光朝廷无疑十分拉胯:东晋的司马睿南渡以后,东晋在江东立足百余年;南宋赵构南渡以后,南宋在南方也统治长达百余年。而弘光朝廷从登基到垮台,前后也就坚持一年左右。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弘光朝廷如此拉胯?
其实个人觉得,原因可以归纳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点。
1、内部原因
司马睿在江东担任晋朝诸侯王的时候,得到了江东士族王家的支持。因此当洛阳的怀帝朝廷、长安的愍帝朝廷先后崩盘以后,司马睿在王家等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下在江东称帝。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换句话说,司马睿在江东取得了当地士族的支持,拥有强大的基本盘。
赵构躲过金兵追杀的时候,宋朝面对的局面也只是朝廷被连窝端了,但是宋朝的主体武装力量还在,而且士大夫阶层也愿意支持赵构重建朝廷。
当然,北宋后期,宋朝境内的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比如北宋后期存在方腊起义,南宋时期也存在杨幺起义(我是相信阶级史观的)。但是,当金兵入侵中原以后,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也从抵抗宋朝的阶级压迫,变成抵抗来自金兵的民族压迫。而南宋朝廷对于这种抗金起义军的存在是支持态度的。
而南明的情况和以上并不相同。
首先,弘光帝在南京做皇帝的时候,南明的士大夫集团和部分军头(比如左良玉)就不大支持弘光帝的皇位。甚至南明部分士大夫还不断搞事情(比如真假太子案),打算借此推翻弘光帝。在南明部分士大夫策动之下,左良玉还组织兵马东征,进攻南京——要知道,这会儿清兵正在南下,准备攻打江南。
所以这一点,南明和东晋不一样。弘光帝基本盘太差。
其次,和南宋能够和北方抗金起义军取得共鸣,共同顶住金兵不同。明末武装力量拉胯,南明大将左良玉更是多次被李自成打败。所以李自成对明兵没什么畏惧心理。清兵入关前后,南明朝廷也采取了联虏平寇的策略。这些都迫使李自成只能大军南征和明廷继续火拼。
这种内耗模式,为清兵在中原站住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方面,南明面对的对手,和东晋、南宋也有本质上的不同。
司马睿做皇帝那会儿,晋的版图分成了三部分:第四汉朝(匈奴人刘渊以复辟汉朝名义建立的政权,史称前赵)割据的中原,以及巴蜀流民建立的成汉。此外就是江东的东晋。
第四汉朝当时无力处理好中原的胡汉对峙问题,北方也同步爆发了反抗匈奴人的武装。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消耗了第四汉朝的实力。而成汉则只考虑割据一方,没有别的图谋。这个环境为东晋的存续,创造了积极条件。
南宋情况就更特殊了。
金兵南侵,其实一开始的目的是打草谷,结果歪打正着,居然成功生擒徽钦二帝。
不过即便如此,金廷对于统治中原也毫无章程,所以才安排张邦昌建立伪楚朝廷,做伪楚皇帝。南宋建立以后,金廷又扶持了伪齐朝廷。而这些也给南宋朝廷的喘息争取了时间。
南明面对的对手和第四汉朝、金朝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清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就完成了改革,在行政管理和政权架构方面,完全效仿明朝。此外,清廷还不断拉拢汉人实力派支持清朝。
所以清兵入关以后,虽然客观上也激起了北方地区的反清斗争,但还是有很多士绅阶层乐意接受清的统治。这对南明弘光朝廷就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