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而清朝的《退位诏书》虽然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结束,但它并没有彻底抹去这种体制在人民心中的深刻烙印。溥仪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清朝灭亡的那一刻,并没有离开他所熟悉的紫禁城。相反,在清廷宣布结束后的12年里,溥仪依然按照《优待清室条件》在紫禁城内继续享受着如皇帝般的生活。这个现象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毕竟,大家都期待着君主专制和共和制度能平稳过渡。然而,溥仪退位后仍然安享荣华富贵,无疑让人感到不解和反感。
其实,民国政府当初采取这样的举措,出于对溥仪的影响力的妥协。很多人或许会好奇,这位退位的皇帝究竟拥有多大的影响力呢?事实上,不少人的言行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溥仪的巨大影响。退位后的溥仪开始接触并阅读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尤其喜爱胡适用白话文写作的《尝试集》。1922年5月30日,溥仪与胡适在紫禁城会面,尽管两人的交谈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小时,但这次会面却对胡适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胡适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然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的面前占一席之地。”这简短的一句话,足以看出胡适在面对溥仪时的自豪与喜悦。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竟然将这位已经退位10年的皇帝看作是高高在上的人物。由此可见,溥仪虽然已不再是实际的统治者,但他依然保有“皇帝”的光环,这表明封建君主专制的影响并未完全从人民心中消失。除了胡适这样的文化名人,民国政府和各地军阀也始终没有放弃对溥仪的优待,甚至将他视作未曾退位的皇帝。
举个例子,民国6年,袁世凯去世后,徐世昌成为了民国的总统。与常人对清朝的排斥不同,徐世昌对清朝并没有怨恨,反而表现出对溥仪的崇敬与依赖。尽管徐世昌已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他仍然会在许多决策上请示溥仪,得到“皇帝”的认可后才会签字批准。在徐世昌的日记中,他一直称溥仪为“幼主”。假如他继续执政下去,或许他真有可能会支持清朝复辟。
溥仪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徐世昌身上。当民国总统位置更换到黎元洪手中时,溥仪依然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待遇。在溥仪的大婚期间,民国政府即使财政状况困难,依旧拨出了10万元资金,其中2万元还作为政府的贺礼。除此之外,民国政府还派出了2498人来确保婚礼的顺利举行,确保婚礼的安全和秩序。各地的官员们纷纷送来贺礼,黎元洪更是在贺礼上写下“赠宣统大皇帝”字样。而且,前来送礼的总统府侍从甚至在溥仪面前自称“奴才”,并行跪拜礼。这一切都说明,即使溥仪已经退位,他仍然受到极高的尊重与优待,封建专制的残余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溥仪虽然早已退位,手中没有实权,但他依旧在许多人心目中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和政府高层中。这种影响力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让他恢复皇位,但依然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最终选中溥仪作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正是看中了他仍然具有的影响力。溥仪成为了日本人掌控满洲的工具和傀儡,虽然他手中的权力早已被日本剥夺,但他依然被视为某种象征性存在。
当然,我们不应过高估计溥仪的实际影响力。尽管他仍然拥有某种程度的象征性影响力,但他对中国政治格局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无论他在伪满洲国的地位如何,始终只是日本的傀儡而已。因此,溥仪的实际权力和政治影响力,远远不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