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的冬季,正是卖炭翁辛苦劳作的时节。回想起去年的那段艰难日子,卖炭翁心里一阵酸楚。去年,他好不容易积攒了几车煤炭,终于烧好准备卖,却没想到,皇宫的差人仅凭几块红布就把煤炭抢走了,老汉几乎因寒冷与饥饿在那年冬天死去。尽管卖炭这门生意充满了不确定性与风险,但每年冬季寒冷彻骨,老汉除了烧炭别无他法。如果他不卖炭,那该如何维持生计呢?
然而,今年的局势似乎稍有改善。皇宫里的人们突然间消失了,似乎有军队攻入了皇宫,宫中上下早已不见踪影。那时,皇帝已经逃亡至四川,身边只剩下了几位亲人,甚至连曾孙也一同逃亡。这个曾孙之后继位当上了皇帝,但他的统治究竟如何呢?是功大于过,还是满是瑕疵?
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事情逐步恶化。755年11月,安禄山与史思明联合起义,叛乱势如破竹,唐玄宗急忙调派将士前去镇压,可惜效果微乎其微。安史之乱的火焰像野火般蔓延,几乎无法扑灭,长安城的安全也岌岌可危。到了第二年,安禄山的军队已经逼近长安,唐玄宗紧急派遣哥舒翰带兵抵抗,哥舒翰此时带领着二十万精锐,这是唐朝的最后一支主力军,若是失败,唐玄宗将无路可逃。
然而,这场战斗并未如唐玄宗预期那般顺利。二十万大军虽然气势雄伟,实则战斗力欠佳,面对叛军根本不是对手。更糟糕的是,唐玄宗与杨国忠并不信任哥舒翰,尽管命令他出战,却始终怀疑其能力。哥舒翰坚定地在前线坚守,但唐玄宗却认为他是在回避战斗,甚至认为他畏惧叛军的冲击。无论是唐玄宗还是杨国忠,都对哥舒翰产生了疑虑与不满,杨国忠对此还极力附和,丝毫不保全自己推荐的将军。
为了让哥舒翰“有所表现”,唐玄宗不断派遣宦官前去催促,最终,哥舒翰只能带领大军出征。然而,这些士兵的战斗力相较于叛军相差悬殊,最终长安城的防线彻底崩溃。唐玄宗仓皇出逃,带着长子李亨、孙子李豫和年仅十四岁的曾孙李适,四处逃命,饱受流亡的痛苦与屈辱。
就在唐玄宗出逃之后,形势愈发严峻。他的宫廷发生了叛乱,杨国忠被杀,甚至唐玄宗最宠爱的杨玉环也被逼迫下令自杀。为了保全自己的江山,唐玄宗在痛苦中做出了令人心碎的选择。随着叛军势力的衰退,逐渐有节度使前来支持唐玄宗,他也开始反攻,想要恢复大唐的局面。
六年后,安史之乱接近尾声,叛军几近全灭。此时,年仅二十的李适已从那个懦弱的少年成长为一位英勇的将军,率领大唐兵马展开最后的决战。李适最终继位,成为唐德宗。
唐德宗登基后,他继承了崔佑甫的政治遗产,开始实施改革,进行一系列有益于民生的政策,使大唐逐渐恢复了生气,进入了短暂的中兴之期。在崔佑甫的辅佐下,唐德宗推出了许多惠民措施,进一步稳定了国家局势。李适虽然成为了皇帝,却并没有因此变得暴戾与猖狂,反而更加谨慎小心,严格遵守礼法。
唐德宗在位初期,生活朴素严谨,即使是当了皇帝,也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严格遵守守孝的规矩。一次,他的七弟李迥来访,准备一同用餐。李迥本以为大哥会招待些美味佳肴,结果发现唐德宗每日只吃些野菜,而且没有一点盐分。李迥大吃一惊,因为他记得大哥曾经非常喜爱肉食。李迥不禁吐了一口,而唐德宗却吃得津津有味,还对李迥说:“七弟,现在父亲的守孝期,你也应该和我一样。” 李迥一听,立即离开了长安城,想着家中有鱼肉可食,怎会忍受这般清淡的饮食呢?
在崔佑甫去世后,唐德宗迎来了新一任宰相杨炎。在杨炎的帮助下,唐德宗开始推行一项改变税制的重要改革——两税法。此法改革了唐朝的税收体系,旨在解决税制不合理带来的诸多问题。然而,这一改革触动了不少依赖旧税制的官员,他们纷纷上奏请求唐德宗放弃此法,甚至有人劝他不要盲目推翻祖宗的税制。然而,唐德宗依然坚定执行两税法,结果大大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唐朝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德宗不仅在国内开展改革,还在外部维护大唐的利益。他与南诏、回纥等民族联合,对日益强大的吐蕃进行遏制,成功保护了唐朝边疆的安宁,为大唐的外部环境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尽管唐德宗在早期做了诸多好事,但晚年的他却也犯下了一些错误,尤其是在处理藩王的问题上。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藩王势力急剧膨胀,很多曾经的功臣成了藩王,他们的军队和权力逐渐超越中央。唐德宗开始着手削藩,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多次失败后,藩王的势力几乎无法制衡,甚至有些藩王在各自的地盘上宣布独立。唐德宗虽然曾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但如今的他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帝王。随着削藩失败,唐德宗最终选择放弃了抵制藩王的努力,任凭他们各自发展。
这一决定无疑为唐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随着藩镇割据的加剧,唐朝最终走向了灭亡。晚年的唐德宗不仅未能有效遏制藩镇的割据问题,还重用了宦官与奸臣,致使朝廷腐败,忠臣遭遇陷害。唐朝的衰败,实际上早在唐德宗年间就已开始了。可以说,唐德宗是唐朝最昏庸的皇帝,他的错误决策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