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历史认知中,秦军的强大往往被归因于其“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即通过不断战功获得晋升和奖励,这种制度激发了士兵们的战斗欲望。士兵只要在战斗中斩获敌首,就能获得最低级的“公士”爵位,并且立即获得田地、宅院和仆人,这一切都足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个人的命运。因此,很多人认为,正是这一制度的激励机制,塑造了秦军无敌的战斗力。
类似的情形出现在汉朝的汉武帝时期。为了激发士兵们的战斗热情,汉武帝实施了“武功爵”制度。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击匈奴降者赏令》文献中记录,汉武帝设立了丰厚的奖励制度——每斩杀一个匈奴士兵,可以获得近一斤黄金的赏赐,这无疑为士兵提供了巨大的诱惑,瞬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汉军因此也获得了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虽然金钱和爵位的诱惑能极大地刺激士兵的战斗欲望,但战斗欲望与实际的强大实力并非完全等同。于是,问题便随之而来:秦军和汉军的强大,到底还蕴藏着哪些其他的奥秘呢?最近,在秦始皇兵马俑的最新考古发掘中,揭示了一些全新的发现,颠覆了传统的认知。
近期,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带来了多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之一便是关于秦军武器装备的发现。考古人员发现,秦军使用的长兵器只有铍和戟两种。铍是一种类似现代刺刀的兵器,它将短剑与长柄结合,修正了此前认为铍只是短剑的误解。而戟,则是结合了前矛与后戈的武器,形状呈现“十”字或“卜”字型,既有直刃又有横刃,显得格外独特。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秦军的短兵器——青铜剑,这种剑的长度通常在88到91厘米之间,数量达到五把,这些剑被佩戴在兵马俑身上。秦俑一号坑发掘领队申茂盛介绍道:“这些剑依然挂在俑身上,原始位置没有动过,所有配件都完整保留。”值得注意的是,佩剑的士兵并不是将军,而是普通士兵。这一发现与之前的认知截然不同,过去的考古资料显示,只有将军等高层指挥官才会佩戴如此精良的兵器。由此,考古学家得出结论:秦军的普通士兵同样具备了配备宝剑的资格。
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秦军装备的认知,还揭示了秦军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首先,秦国士兵的武器装备显然比六国士兵要更加完善,士兵不仅配备了长兵器和短兵器,还能在远程作战中使用弓箭。此外,秦剑的长度在88至91厘米之间,相较于六国的青铜剑(通常只有50至65厘米),秦剑在近战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一寸长,一寸强,长剑更有利于近距离作战时的制胜。
这些装备的优势使得秦军在战斗中更具优势。此外,考虑到秦军普遍配备长剑这一事实,推测秦军士兵的身高可能较为突出。历史中曾记载,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时,嬴政因为宝剑过长而无法迅速拔出,这一细节似乎暗示了秦王嬴政身材较为矮小,导致拔剑困难。若此时的秦军士兵普遍身材较高,显然在战场上拔剑作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除了金钱和军功爵位的激励,秦军强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军事胜利密切相关。同时,这也引发了对汉朝军事装备的进一步思考。继承秦制的汉朝在军事上的强大同样离不开装备的优势。《汉书》记载,陈汤曾说:“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意思是胡兵的武器较为粗糙,弓弩不够锋利,而汉军的技术和装备精良,使得汉军能够以一敌五。
考古研究证实,汉朝在军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比如,在山东出土的某把大刀,其上刻有“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的铭文,经科学鉴定,这把刀的原料经过精炼,是当时世界领先的钢铁技术。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制造的粗糙铁器相比,汉朝的兵器无疑更具优势。
总而言之,秦军和汉军的强大并非仅仅依靠军事激励和战功制度,真正的核心在于他们拥有明显的军事装备优势。秦军的强大,汉军的崛起,都源于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能够横扫六国,汉军能够屡次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值得深思的是,秦汉时期并未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反而更加注重技术进步与军事装备的创新。儒家对军事技术的忽视,导致了后世在军事发展上产生了不少遗憾。因此,要想恢复秦汉的辉煌,中华民族必须注重军事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装备优势的追求已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