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战败投降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瓜分,最终分裂成了两个国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盟军曾计划在日本战败投降后,采取类似的瓜分方案,由中、美、英、苏四国共同占领日本。但这一计划为何没有最终实现呢?
关于瓜分日本的计划,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那时,法西斯轴心国的败局已成定局,盟军的胜利似乎在指日可待。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举行了一次重要的首脑会议,目的是为了商讨战后新秩序的构建,以及如何分配各国的战后利益。会议中明确规定,日本在战败后,将归还其占领的各个地区,包括朝鲜半岛、东南亚、中国的台湾、东北等地,而日本本土的领土则仅限于四个大岛: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岛,以及它们附属的小岛。
为了促使苏联加入对日作战,罗斯福在会议上特别提出了一项让步,承诺将日本占领的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归苏联所有。这一承诺的背景是,库页岛原本是中国的领土,在清朝时期曾被沙俄和日本相继占领。在此背景下,雅尔塔会议三国的首脑决定,在日本战败后,由中、美、英、苏四国共同分区占领日本:美国负责占领本州岛,苏联占领北海道岛及本州岛的北部,英国占领九州岛以及本州岛的部分地区,而中国则负责四国岛和东京、大阪等区域。
尽管这项方案在会议上获得了四国的认可,但最终未能付诸实践,原因复杂且多方面。首先是苏联的立场。自1941年德国背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苏联便陷入了与德国的生死战。为了避免同时面临德国和日本的双重压力,苏联与日本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虽然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承诺在战争结束后支援美国对日作战,但他迟迟没有动手,选择在美国和日本之间保持一种\"观望\"态度,试图让两方互相消耗。
然而,随着美军在1945年4月到6月间的冲绳战役中伤亡惨重,且美军放弃了进攻日本本土的打算,转而选择使用原子弹,战争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45年8月,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巨大的死亡和破坏。这一举措迅速削弱了日本的抵抗能力,也让斯大林意识到战争即将接近尾声。他于8月8日撕毁了《苏日中立条约》,宣布对日本宣战。仅用了11天,苏军便成功地击溃了在中国东北的70万日军。
苏联的参战直接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进程。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后,苏联迅速占领了日本的千岛群岛和库页岛,部分实现了雅尔塔会议的分区计划。然而,苏联并未立即进攻北海道岛,因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去世,继任的杜鲁门对苏联持敌视态度,并将苏联视为全球争霸的对手。杜鲁门政府对苏联的扩张深感不安,尤其是在军事上,美国相较于苏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是在海军力量上。因此,苏联放弃了进一步争夺北海道岛。
其次是英国的态度。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各地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英国的资源和精力多集中在处理这些殖民问题上。与此同时,日本在地理上属于亚洲国家,并非英国的战略重点,因此英国并没有派遣足够的兵力接管九州岛,而是将该地区的占领交给了美国。
中国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尽管在日本投降后,中华民国政府计划让孙立人将军率军接管四国岛,但由于国内的内战爆发,蒋介石政府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前往日本。内战的爆发导致这一计划被推迟,甚至在1949年内战结束后,四国岛的管理依旧没有得到落实。此时,美国已经主导了对日本的控制。
最终,因各国的内政压力和外交矛盾,原本的四国瓜分日本的计划并未实现,反而由美国在战后迅速主导了对日本的占领。美国的支持和麦克阿瑟的管理帮助日本经济迅速从战争废墟中恢复,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如今,日本与美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处于美国的影响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