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合上第九册《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页,我盯着封底朱红色的"完"字发了很久的呆。
书架上,从朱元璋到崇祯帝的九本书整齐排列,284年的王朝兴衰,此刻安静地躺在我的掌心。
朋友问我:"这套书讲了什么?"
我想了想:"讲的不是历史,是人生。"
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朱元璋在生命最后时刻,杀光了所有太医。
这个曾经要过饭的皇帝,一生都在恐惧失去。
当他躺在龙床上时,会不会想起那个在破庙里瑟瑟发抖的小和尚?
当年明月写道:
"没有人生来就该受苦,但苦难总会找到你。区别在于,有人被压垮,有人把苦难写进史书。"
正德皇帝在豹房嬉戏时,绝不会想到自己会31岁暴毙;
严嵩权倾朝野时,也不会预料到晚年要靠着坟地乞食。
翻到嘉靖朝的某一页,我突然明白:
人生最大的讽刺,就是得意时以为能永远得意,失意时以为会永远失意。
紫禁城的金銮殿上,崇祯皇帝最后一次上朝。
他看着空荡荡的大殿,突然问太监:"他们都去哪了?"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书里最扎心的一句话:
"所谓气数已尽,就是连逃跑都显得多余。"
张居正改革失败时,海瑞罢官归乡时,戚继光被弹劾时...
他们可曾知道,四百多年后会有个普通人,在深夜为他们流泪?
当年明月在后记里说:
"历史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悲剧,但读史的人,却因此学会了慈悲。"
我终于懂了为什么这套书能卖三千万册——
它不是在讲明朝,是在告诉我们:
那些让你夜不能寐的事,放在历史长河里,不过一粒尘埃。
点个赞吧,愿每个被现实刺痛的人,都能在历史中找到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