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历史中,东突厥的威胁延续了115年,直到公元744年,才被回纥彻底吞并。东突厥的影响不仅在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在唐朝的对外战略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可以从多个阶段来分析这一过程,从东突厥的分裂到大唐的应对措施,再到回纥崛起后的局势变化,逐渐展现出一个复杂的历史画卷。
1. 薛延陀的崛起
唐太宗听从了一些谋士的建议,任命了化州都督、怀化郡王李思摩和阿史那思摩为指挥官,命令他们带领军队渡过黄河,重占昔日的突厥旧地。然而,李思摩因为害怕薛延陀强大的势力,始终不敢越过边塞。于是,唐太宗命令司农卿郭嗣本出使薛延陀,严肃告诫他们:“你们在碛北,而突厥在碛南,彼此守边而镇抚部落,如果你们继续进行掠夺,我将发兵讨伐。”薛延陀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他们对于突厥军队跨越黄河南下感到强烈不满。
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在封禅泰山期间,顺道来到洛阳。薛延陀可汗夷男趁机调动军队,派遣二十万兵力进攻李思摩。然而,唐军在李勣和薛万彻的指挥下,成功击败了薛延陀的进攻。遭遇败北的薛延陀上书向唐朝谢罪,并在次年献上珍贵的马匹和请求婚姻联姻。唐太宗同意将新兴公主嫁给夷男,且准备在灵州与夷男举行婚礼。然而,因薛延陀国并无充足的财政储备,远赴万里带来的羊马也几乎耗尽。唐太宗最终下令取消婚约,且停止了赴灵州的行程,双方关系迅速恶化,再度进入交战状态。
2. 唐朝的羁縻统治
唐朝在与东突厥各部落的互动中采取了羁縻政策,将部分地区划分为羁縻府州,任命当地的部落酋长为都督、刺史等职务进行管理。特别是在武则天时期,突厥的回纥、契苾等铁勒诸部势力崛起,他们在漠北逐渐扩张,部分部落迁至甘州、凉州一带进行定居。正如在贞观时期,李思摩曾被任命为统领,负责带领突厥余部从河套南渡黄河至漠南,并设立牙城于定襄。然而,李思摩未能有效地控制这些部落,这些部队一部分南渡至夏州和胜州之间,最终被车鼻可汗所占领。
车鼻可汗原为突利部的部下,在突厥的颉利可汗失败后,他凭借自身的领导能力逐渐崛起。但因受到薛延陀的压迫,他带领部队逃到金山北,开始自称为乙注车鼻可汗,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命令右骁卫郎将高侃带领回纥、仆骨等军队出征,最终成功击败车鼻的部队,将其俘虏,并将其余部安置于郁督军州,建立了狼山都督府,以加强对突厥余部的控制。
车鼻降唐之后,突厥各部的控制权被逐步整合,分布在单于都护府和瀚海都护府的辖区内。单于都护府负责管理大碛以北的地区,瀚海都护府则负责管理大碛以南的领土。唐朝通过这种羁縻的统治方式,维持了近三十年的北疆安宁。
3. 后突厥汗国的威胁
进入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后,突厥的残余势力开始重新聚集,后突厥汗国的威胁逐渐浮现。公元680年,温傅部的部落曾在夏州迎立了颉利族的子嗣伏念为可汗,企图复兴突厥。然而,这一举动被唐朝将领裴行俭成功击败,伏念被俘并斩于长安东市,后突厥的崛起再次受挫。
在开元四年(716年),默啜可汗北征九姓部落的拔曳固,在独洛河一战中大获全胜。然而,默啜轻敌不设防,被拔曳固的残部突袭,最终被杀害。这一事件标志着后突厥汗国的势力逐渐走向衰落。
4. 回纥的崛起与东突厥的灭亡
在这些复杂的历史演变中,回纥的崛起逐渐加速了东突厥的灭亡。回纥族的葛逻禄等部杀害了伊施可汗,并立骨力裴罗为可汗,建立了回纥汗国。回纥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摧毁了东突厥的残余势力,彻底占领了突厥的故土,甚至将东突厥的领土变成了回纥的疆域。
至此,东突厥的历史宣告结束,回纥成为了草原上的新霸主。唐朝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屡次遭遇挑战,但最终成功维护了边疆的稳定,虽然边境压力并未完全消除,但唐朝的应对策略使其维持了大半个世纪的安宁。
这段复杂的历史不仅展现了唐朝在应对外来威胁时的韬光养晦,也反映了草原民族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与军事博弈,影响深远,直到回纥的崛起才彻底改变了漠北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