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2日,美国的著名记者斯诺在他的访问中来到北京,与毛主席展开了为期数日的亲切交谈。在这几天的交流中,斯诺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您追踪中国革命的漫长历程中,您认为哪个阶段是最为黑暗的时期?”毛主席在思索片刻后,毫不犹豫地回答:“那次‘草地分家’的经历,恐怕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了。”
所谓“草地分家”,指的是发生在1935年的一段历史事件。当时,张国焘(自称“天师”)率领着红四方面军成功进入四川和西康,而中央红军则在急切地向北推进,意图创建陕甘宁苏区。自1934年红军长征开展以来,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突破了重重围追阻截,终在付出惨痛代价后,终于抵达了懋功。在那时,中央红军所能调动的兵力仅有三万余人。而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在“天师”的带领下,虽然也遭遇了不少挑战,部队人数有所减少,但在抵达懋功时,依然保持着八万人的庞大规模。这样的对比显露出红四方面军的斗志昂扬,士兵们面色红润,精神饱满,意气风发。
此时的“天师”一见到红军总部的状况,心中便萌生了重整红军的想法。尽管在懋功会师的阶段,两军之间还是保有一种友好情谊,许多多年未见的老战友们相聚时,不免感慨万千,热泪盈眶。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会因为个人的情感而产生改变。就在会师后的不久,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以利于各自的战略部署和推进。
左路军由张国焘、朱德、刘伯承领导,而右路军则由陈昌浩和徐向前率领,包括红军总部以及毛主席在内的中央红军选择随右路军北上前进。这样战略性的分配,究竟能够带来哪些好处呢?首先,这一决策打破了两股部队之间的隔阂,促进了人员的自由交流,使双方迅速熟悉,减少了磨合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整体革命力量的发挥。其次,这种划分也有助于相互监督与制约,确保内部联系的顺利信息传递。
除了对部队进行分组之外,红军总部还通过了北上创建陕甘宁苏区的重要决议。就在总部作出这一决定后的不久,右路军在徐向前和陈昌浩的带领下,无畏无惧地跨过草地,进入了四川巴西一带,继续向北挺进。然而在此关键时刻,“天师”却决定不再前进,甚至还向陈昌浩发电报,要求进行彻底的“运动”,言辞坚定,意图明确。
徐向前与陈昌浩都是“天师”的旧部队,他们也分别指挥着红四军和红三十军的部队。这表示,只要他们俩的态度统一,中国革命的未来极有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时却上演了一幕戏剧性的情节。当“天师”的电报送达时,陈昌浩正在会议上发表演讲,配送员无奈之下只好将这封关键电报交给了叶帅。叶帅打开后,立刻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迅速找到毛主席等人汇报情况。在经过细致的分析后,毛主席果断决定,连夜带队向北进军。
最终,在毛主席的果敢指挥下,这次“草地分家”的危机得以及时化解,让红军得以再次安然度过险境。由此可见,毛主席在复杂局势中的高瞻远瞩与高超指挥能力,彰显了他卓越的领导智慧与非凡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