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楚国的楚怀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他被张仪随便忽悠、轻易欺骗的“傻子”。然而,鲜有人知道,正是楚怀王的领导,使得楚国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在当时的版图广阔,西至四川,东吞越国,北接河南、山东。如此强盛的楚国,按照常理,应该像魏国那样,遭到其他国家的围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楚怀王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他善于深藏不露,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宣传“秦国威胁论”,提醒诸国如果不联手抗秦,就会被秦国逐一消灭。楚怀王的巧妙手段,加上苏秦等纵横家的推动,促使各国开始联手推翻秦国的统治。在这样的形势下,楚国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张仪突然出现在楚怀王面前,展现了他出色的口才,巧妙地挑起楚国与齐国的矛盾。按传统史书的说法,人们普遍认为楚怀王因贪图小便宜,为了六百里土地而做出决策,结果导致了与齐国的交恶。可是,如果楚怀王真是这么短视,那么他怎么能够带领楚国走向辉煌,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呢?
在我看来,张仪之所以能打动楚怀王,绝不仅仅是因为六百里土地的诱惑,而是通过分析地缘优势,为楚怀王勾画出了一幅极为诱人的蓝图——与秦国合作,楚国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个人魅力都不值一提,楚怀王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他认可张仪的说辞,但手中的“刀”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时能切割对方。
当时,各国之所以选择支持楚国,并非因为看不出楚国的强大威胁,而是因为他们更看重秦国的潜力。虽然秦国在当时的综合实力上不如楚国,但秦国的成长性无疑远超楚国。秦国有函谷关这样一座天险,若遭遇无法匹敌的对手,秦国可以迅速封锁关隘,安全退守,再观察其他国家之间的纷争,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摘桃子”。
因此,秦国始终是潜藏的威胁,必须优先处理。而楚国虽然在当时更为强大,但其庞大的疆域以及北部三千多里的边境,使得一旦被联手攻击,楚国也会面临顾此失彼的困境。东方五国当时的战略选择显然是先联合起来消灭秦国,再解决楚国。楚怀王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时刻关注秦国的动向,想要弄清楚秦国究竟是否愿意与楚国结盟。
这种局面,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有些相似。刘备和孙权在面对曹操时,迫切希望确认彼此的盟友关系。在诸葛亮、鲁肃和周瑜的联手策划下,刘备和孙权的联盟最终成功击败了曹操。然而,楚怀王面对的情况却不同,张仪并不是像诸葛亮那样真心为楚国着想。张仪的真正意图,是利用楚怀王的信任,破坏楚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从而让秦国在背后坐收渔利。
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的合作是为了共同抗敌曹操,孙权则视刘备为潜在的盟友。而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却截然不同:秦国的最大敌人正是楚国,一旦有机会,秦国绝不会放过任何削弱楚国的机会,甚至会在背后从中作梗。秦国的经济重心分布在关中和成都这两个区域,均在楚国的战略打击范围内。如果秦国和楚国联手,岂能不被楚国先发制人?因此,秦国宁愿主动策划分化楚国,与其背后联合的国家矛盾也无妨,最终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而张仪在楚怀王面前反复宣扬秦楚友好合作的美好前景,似乎对楚怀王的眼光完全不屑一顾。可是,楚怀王究竟能否识破其中的陷阱?事实证明,楚怀王虽然看出了张仪的心思,但他仍然认为,这一次与秦国合作可能是一场值得冒险的赌注。毕竟,秦国对于楚国的威胁不小,掌控着函谷关天险,一旦联合,楚国也能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可惜,楚怀王高估了自己的战略优势。最终,秦国通过“连横”策略,成功分裂了楚国与东方五国的联盟,使得楚国丧失了与秦国争雄、甚至一统天下的机会。楚怀王的聪明才智,反而因为过于自信与野心,最终让自己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