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观看古装剧时,常常会看到斩首的画面,但也许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古代犯人被处决时往往是跪下的。那么,为什么犯人在面对生死时总是要跪下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男儿膝下有黄金”,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男人的膝盖是最重要的,不轻易屈膝。因此,跪下在当时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犯人并非自愿跪下,他们更多的是出于无奈,被迫跪下。
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尤其是面对自己生命的终结,几乎是天生的本能。每个人都希望逃避死亡,拥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然而,这种求生欲望在古代犯人身上却似乎没有多少作用,特别是在被判处斩首之前,他们往往没有丝毫反抗。尤其是被斩首的犯人,他们在行刑时往往静静地跪下,等待刽子手的刀落。令人奇怪的是,即便面临死亡,他们依然没有任何反抗行为,顺从地跪下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实际上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封建王朝中,皇权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下跪是朝廷的强制要求,犯人跪下实际上是表达他们对皇权的敬畏。这种敬畏并非自愿,而是无可奈何。犯人的罪行往往是对皇权的某种挑战,甚至是对皇权的冒犯,因此在行刑时,跪下是一种对朝廷的尊重和服从。即使犯人没有犯错,若遇到地位高于自己的统治者,也必须跪下。因此,如果犯人在行刑时不跪下,等同于蔑视皇权,哪怕是在晚清时期,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在行刑时也是跪下的。
从封建王朝建立的那一刻起,直到清朝灭亡,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皇权的敬畏几乎是深入骨髓的。这种敬畏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天性,很多人无论是否有意,都自觉地对皇权产生畏惧。对于那些顽固不愿跪下的犯人,周围的士兵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强行压倒犯人。
第二个原因则是犯人自身已经没有反抗的力气。从被关进监狱开始,犯人便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和审讯,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古代的监狱条件异常恶劣,食物短缺,衣服单薄,甚至没有窗户,阳光无法照进,犯人生活在极度压抑和痛苦的环境中。长时间的监禁和非人的折磨使得他们体力虚弱,走路困难。尤其是在古代的刑罚中,不仅监禁本身残酷,很多犯人还会受到私刑。监狱看守对犯人的生命并不看重,只要他们能活着走到刑场就行,至于过程如何,完全由看守掌控。那些听话的犯人或许能少受些苦,而顽固的犯人则要忍受更加严酷的折磨。
至于“断头饭”,这实际上是犯人在临刑前吃的最后一顿饭,虽然饭菜并不丰盛,但对于这些长期饥饿的犯人来说,这顿饭无疑是他们在监狱中吃得最好的一顿。而这顿饭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他们有力气走到刑场。要知道,长期的体力消耗和精神折磨后,犯人已经几乎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和力量。
第三个原因则是从执行斩首的技术角度考虑的。要进行精准的斩首,犯人跪下有助于刽子手更顺利地完成这项任务。斩首其实是一项技巧性非常高的工作,刽子手必须在一刀下去便能干净利落地取下犯人的头,否则不仅犯人痛苦,刽子手也会陷入尴尬境地。有时如果犯人的身材较高,刽子手甚至会因为角度问题而难以下刀。让犯人跪下,能够使得刽子手更容易操作,同时也避免了血液四溅,避免现场的场面过于血腥和混乱。
通常,在被判斩首的犯人中,几乎所有人都会等到“秋后问斩”。在古代,生死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在行刑的时间和方式上,有着复杂的规定。在《礼记》一书中,早就有关于“秋后问斩”的记载,西汉时期,董仲舒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认为帝王应该按照四季来行赏罚。秋冬是刑罚的季节,春夏则应奖励和宽容。这个理念一直沿用至唐宋时期,成为一种固定的法律传统。秋后问斩不仅仅是时间的规定,更体现了封建社会对于生死的重视和对命运的安排。
此外,“午时三刻”是古代行刑的固定时间,也是斩首的最佳时机。午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古人认为,选择在这个时间执行死刑,不仅能减少犯人复仇的机会,还能让其在死亡时承受的痛苦最小。阳气盛时行刑,不仅是为了防止犯人化作鬼魂,还带有一定的人道主义色彩,认为犯人死得较为安详。
总的来说,刑罚制度与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从最早的奴隶制社会开始,刑罚的形式和执行方式便在不断演变。即使是到了封建社会,刑罚制度依然承袭着奴隶制的影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今天,随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兴起,昔日那些残酷的刑罚早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