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让每一位中国人感到深深的耻辱。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事后,整个中国社会都在为此深感痛心,民众愤怒而又无奈,愤慨于这个国家竟然如此轻易地被侵略者践踏。
九一八事变一发生,日本迅速加派兵力进攻东北,原本所有人都期待政府能有所行动,然而令人惊愕的是,政府竟然没有任何军事反应。1931年9月19日清晨,日军几乎全数占领了沈阳,事后有人戏谑说,日军进沈阳时并非是通过攻占城池,而是“敞开大门,轻松走进”的感觉。接下来,日本继续对周围城市展开扩张,短短一天内,鞍山、抚顺等地先后沦陷,日本完全掌控了连接抚顺与安东的铁路线。
日本占领东北长达四个月十八天,在这段时间里,东北大片领土相继沦陷,然而曾雄风赫赫的东北军却一无反抗之力,迅速撤回至关内。日本的猖狂行径,不仅仅是因其军力强大,背后更有对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的深刻认识。政府的不反抗,无疑让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军的领袖张学良受到了社会的严厉批评。那么,张学良究竟是如何成为东北军的领袖,又是如何在这场危机中陷入如此困境的呢?
一、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合作”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独生子,出生于1901年6月3日。值得一提的是,张作霖当时刚刚打了一场胜仗,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后,喜上眉梢,为了表达对儿子出生的喜悦,他给张学良取名“双喜”。但这一名字也预示了他不平凡的命运。然而,张学良从小体弱多病,张作霖曾请算命先生为儿子算卦,预测称其“寿命不长”,于是建议他避开命运的压迫,取名为“小六子”。
随着历史的变迁,张学良经历了无数波澜——清朝灭亡,袁世凯复辟帝制等历史事件。然而,1917年,张作霖终于因日本人的暗杀去世,张学良年仅26岁便继位成为东北军的统帅。起初,他在位时一切平稳,但之后他与蒋介石结盟,蒋介石为了增强个人权力,不遗余力地拉拢张学良。这样,张学良逐渐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助手,但同时也变得更加依赖蒋介石。于是,便有了张学良在1931年未能及时采取反击措施的历史遗憾。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良急于通过电报请求南京政府支持,然而蒋介石却要求他遵守“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张学良不得反抗。这种“不抵抗”的政策使得日军的进攻几乎没有遇到阻力,东北瞬间沦陷,张学良也因此被全社会视为失败的领袖,成为民族的罪人。
二、张学良如何挽回局面
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的后果深感愧疚,尤其在日后的岁月里,他一心想为东北的沦陷赎回自己的过错。在这一过程中,张学良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求通过行动来恢复自己的名誉。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张学良感到痛心,尤其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尽管全中国进入了抗战状态,张学良依然被软禁在南京,无法投入到抗日的前线。
张学良曾先后四次写信给蒋介石,表达自己强烈的抗日愿望,并表示愿意亲自上阵与日军作战。在信中,他多次强调自己“任何职务,任何等级皆所不辞”,甚至表达了“死得其所”的决心。然而,蒋介石始终没有回应,这种对他热血忠诚的冷漠回应使得张学良陷入了更深的内心矛盾。
除了给蒋介石写信,张学良还多次向宋美龄请求帮助,希望她能够为自己争取出征的机会。最终,张学良意识到蒋介石不愿分权,怕张学良的军事才能会威胁到他自己在党内的地位。这种政治斗争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权力博弈。
三、张学良若抗日,结果如何?
有不少人质疑,假如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敢于反抗,是否能改变东北的命运?从军事力量来看,张学良的东北军有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当时的东北军装备精良,人数接近20万,且拥有较为现代化的军事装备。与之对比,日本关东军的兵力和装备并不出色。事实上,历史学者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如果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反击,完全有可能以70%的把握击退日军,甚至消灭这支关东军。
然而,张学良最终选择了顺从蒋介石的指令,未能采取行动。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便他有足够的兵力与装备支撑战斗,但面对日本的进攻,孤立无援、缺乏补给的情况下,东北军的抗战很难持久。如果张学良当时不依赖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勇敢地起义反抗,或许中国东北的命运会完全不同。
张学良一生的转折,除了军事上的选择,更多是政治斗争中的不妥协。而蒋介石,作为背后的推手,确实应当为当时的局势承担更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