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句经典的军事战略言简意赅,指示了战争中的应变之道。这不仅是毛主席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灵活运用的指挥理念之一。而毛主席在看历史时,曾深受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夷陵一事的启发。
在一次翻阅历史书籍时,毛主席看到了《三国志集解》一书,书中详细描述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卢弼,引用了先人的观点,认为刘备的失败不过是因为陆逊巧妙地利用了刘备营地的易燃性,靠一把火便击溃了刘备的军队。若刘备在当时使用更加坚固的土石等不易燃的建筑材料,或许就能避免失败。这种观点引发了毛主席的思考,毛主席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在批注中对此提出了反驳,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提出了一个包含34字的战略方针,强调刘备若能有此计谋,他是否能够扭转夷陵之战的失败呢?
回到公元221年,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决定出兵讨伐东吴,历史上这一事件众所周知,但其中一些细节往往被忽略。当时的刘备已经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局势。曹魏已经掌控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几乎占据了整个天下的八成,曹丕已经取代了刘汉的旗帜,成为了新的霸主。此时的刘备若不出兵,他将面临成为“非法组织”的风险;而若出兵,曹魏的强大实力又让他难以取胜。此外,曹魏还为孙权提供了支持,使得孙权不再是一个非法组织,而是成为了一个得到合法化的王者。面对关羽之死,孙权不仅没有主动和刘备寻求和解,反而准备借助曹魏的力量去对付刘备,成为曹魏的先锋。
此时,刘备出兵东吴并非单纯是为了复仇,实际上这是形势所迫。要是他不出兵,曾与他共谋的旧部,蜀地的土著,以及周围的局势,都使得他不得不采取行动。而就在刘备准备出征时,三爷张飞也被杀,且凶手逃往了孙权阵营,这使得刘备的决心更加坚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年过花甲的刘备决定亲自出征,准备彻底扫平东吴。
刘备最终带领约五万大军出征东吴,孙权察觉到刘备的决心后,虽然一度试图求和,但刘备显然不会轻易接受。于是,孙权派遣陆逊去抵抗刘备的进攻。陆逊面对刘备的气势并未急于出击,而是采取了坚守防线的策略。刘备的兵力虽强,但他毕竟是在敌国作战,且地形上没有优势,因此,尽管他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局部的小胜,但他最终不得不与陆逊进行对峙。
此时的陆逊凭借地利与战略上的优势,选择了不急于交战,而是通过防守等待刘备的进攻。书中虽说刘备与陆逊对峙了数月,似乎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但实际上刘备采用了不少策略。例如,陆逊在坚守数月后,曾因东吴内部对他消极防守的批评,主动给孙权写信解释,从而缓解了内部的压力。最终,陆逊决定主动出击,利用火攻成功击败了刘备。
表面上看,陆逊能够战胜刘备似乎仅仅依靠了一把火,若刘备能够防火,是否能够避免这一失败呢?毛主席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即便刘备加强了防火措施,由于距离的遥远,粮草等问题依然会让刘备无法长期作战,最终也难以取胜。毛主席在批注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总结出了34字的战略,建议刘备不应再拘泥于防守对峙,而应通过运动战的方式,寻找敌方的弱点,分而击之。
毛主席的这一战略,不仅仅是对战术的总结,也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所谓运动战的精髓,正是要通过主动掌握战场的节奏,打乱敌方的布局,逐步消耗敌人的实力。一旦敌人疲于应对,我方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方薄弱环节,最终以削弱敌人整体力量的方式,达到战胜敌人的目标。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灵活运用主动权,而不是固守于传统的防守型对峙。毛主席的这一思考,体现了他对战争中动态变化的把握和对战略思维的深刻洞察。若刘备当时能够理解这一战略,他的失败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而历史终究是由掌握主动权的人书写的,真正的战术和战略,往往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快速而果断的判断,才能在战场上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