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江西于都,陈毅办公室
站在办公室内,周以栗望着墙上斑驳的痕迹,眼前似乎映现出一片过往岁月的流影。他的思绪随着这些陈旧的印记飘远,回到了自己走过的那一段历史长路。
---
(1)恰同学少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些字句悠悠地从四面传来,周以栗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此时此刻,整个国家的时局让他心中充满了沉痛,因为如今的中国,似乎只有无尽的忧虑,却没有一丝乐观的希望。
自1919年他踏入北平参加国语讲习班开始,周以栗就亲眼见证了那股变革的力量。中国仿佛一锅沸腾的水,无数个普通百姓从未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从饭馆到街头,工人和商人们热烈讨论着时局,连大学生也从愤怒的游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周以栗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学术生活已与这滚滚浪潮隔得很远。
回想起他1897年出生在长沙一个佃农家庭的日子,周以栗的前半生几乎都在学校中度过。毕业于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后,他曾在多个学校任教,稳定的职业生涯并未能让他安于现状,尤其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社会的动荡让他深感“风雨飘摇”。即便他在教育界成绩显赫,年仅23岁便成为了长沙县教育会的董事,仍感到对国家的改变力有限。这个时代的困境,让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迷茫。
然而,随着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入中国,周以栗意识到,中国的未来或许并非只有黑暗,至少还有一条可能的道路。他开始接触到新民学会,一个成立于1918年4月的组织,致力于推动社会改造。这个组织的成员大多是与他年龄相仿的青年,其中包括毛泽东、徐特立、何叔衡等他敬仰的人物。新民学会对国家前途的分析以及激昂的革命理想激起了周以栗内心深处的澎湃。
在这个组织中,他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积极参与组织的活动,并亲眼见证了长沙五四运动的爆发,及新民学会如何成功地驱逐了湖南的军阀张敬尧。这一切深深打动了周以栗,他开始意识到,若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和知识分子能够团结一心,或许能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以栗与毛泽东、徐特立等人成为了亲密的战友。毛泽东对时局的深刻分析,及其对改造社会的愿景,深深吸引了周以栗。他希望能与这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同投身革命。
---
(2)历史的重演
新民学会成立以来,成员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俄国革命的经验,探讨中国的未来出路。周以栗对这些理论充满兴趣,但他一直对是否立即加入共产党犹豫不决。他理解共产党是一个充满力量的革命力量,但也不急于做出决定。他认为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特别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党内外的分歧让局势愈加复杂。
在当时的中国,党内确实存在着争论,尤其是在是否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上。部分人对国民党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无法带领中国走出困境。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尽管国民党并非完美,但眼下的任务是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军阀。最终,周以栗在经历了一段深思熟虑的时间后,决定加入共产党。
不久后,周以栗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党部的执行委员,并开始领导全省的工农革命运动。在此期间,他不仅推动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学生罢课,还组织了湖南各地的抗议活动,成功唤起了群众的反帝情绪。
---
(3)争吵
1927年,周以栗正在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学典礼做准备。这是一次举国瞩目的盛会,来自全国17个省的800余人将汇聚一堂。会后,毛泽东亲自制订了教育方针,而周以栗则担任了教务主任,负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的“四一二”大屠杀迅速打破了这一喜庆的气氛。
在这次反革命政变中,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杀。周以栗以湖南党部执行委员的身份,迅速组织反抗行动,号召全省进行反帝、反蒋运动。无论是工人、学生,还是商人,他们都响应号召,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中共湘区的反帝高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强烈的波澜。
---
(4)第二次代理
到了1930年,周以栗已经成为红军的重要领导之一。蒋介石的“围剿”行动令红军面临巨大的挑战。周以栗从毛泽东手中接过了红军总前委的指挥任务,紧急召开会议,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论,红军最终在东韶地区取得了初步胜利,成功击败了国民党军队。
然而,随着战事不断升级,毛泽东因病暂时离开了前线。此时,周以栗被指定为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继续推动红军的抗敌事业。期间,周以栗不仅参与了红军的指挥,还全力支持了《红色中华》报的创刊,成为该报的首任主笔。
《红色中华》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传递革命精神,还激励了无数群众的斗志。周以栗深知,这份报纸的重要性,作为主笔,他更加尽心尽力,确保每一篇文章都能激起人民的革命热情。
---
(5)终局
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未曾对周以栗温柔以待。1932年初,他因肺病复发而被迫送往汀州医院治疗。即便在病榻上,周以栗依旧没有停下过对革命的思考。此时的共产党内,王明的左倾路线已开始影响党内决策,而红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随着敌人对苏区的多次围剿,周以栗急切希望能与红军主力会合。然而,陈毅因担心周以栗的身体状况,坚决劝他留下来治病。这一决定,最终改变了周以栗的命运。虽然他坚持希望与大部队同行,但最终却只能在医院内悄然度过了最后一段时光。
1934年,周以栗最终在一次试图逃离敌军追捕的过程中,因病体虚弱,被敌人捕获,并最终牺牲。他的壮烈牺牲,标志着一位革命战士的终结,但他的英魂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山河永在,英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