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秦始皇的得力助手,他在秦朝的权力体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二世时期,他的声誉已渐渐沦落得如同垃圾一般。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满朝大臣都在赵高的阴影之下,人人心惶惶,稍有异议就可能面临和李斯相同的悲惨结局。综合以上因素,李斯遭致极刑,朝臣们都没有人为他求情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斯,原籍楚国上蔡,曾是荀子的学生,与韩国著名法家思想家韩非子同属一个学派。年轻时,他曾在吕不韦的门下当杂役,但李斯显然没有满足于当一个普通门客,他利用吕不韦的影响力,成功引起了嬴政的注意,并迅速将自己从吕不韦的庇护下推向了权力的中心,抢去了吕不韦的风头。
在战国时期,门客的地位差异显著,并非所有门客都能够与主人亲近,许多人即使为主人效劳一生,却始终未能获召。得益于荀子的名声,李斯在吕不韦的门下受到了特殊的宠遇,并最终被吕不韦推荐为嬴政的郎官。
实际上,吕不韦原本打算利用李斯,将他培养成侦探,暗中安插在嬴政身边,以获取更多的权力和情报。然而,李斯却并不满足,选择了背叛吕不韦,另起炉灶,这在门客当中算得上是一种严重的失德之举。在战国这一动荡年代,门客们普遍忠于供养他们的主人,而非国家的统治者。例如,信陵君的手下如侯嬴和朱亥,平原君的毛遂,以及孟尝君的“鸡鸣狗盗”等,皆是如此。因此,李斯为了追求更高的权位而背弃吕不韦,显得格外不光彩。后来,吕不韦因嫪毐事件遭到贬谪,李斯的背后操控的推手身份也难以猜测。
不久后,嬴政下令驱逐在秦国的六国游宦和客卿。其他门客纷纷收拾行囊离去,但李斯却写了一封长信(《谏逐客书》),泪流满面地请求留在秦国,试图表达他为实现自我理想的执着。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追求理想的伟大行为,但也可视作功利之举;最终,李斯以辅佐嬴政建立大业而名留青史。
李斯一旦留在秦国,立刻便向嬴政献上了一份宏伟计划,发动对六国的间谍战,凡是能够拉拢的豪杰便赐以金银,难以掌控的则秘密暗杀。由此不难看出,李斯深谙权谋,始终是个不择手段的阴谋家。在巩固自己权利的过程中,他对昔日同窗韩非毫不留情,因此出卖友谊和道义成为了他性格的体现。李斯的功利心和利己主义显而易见,这使得他在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名声也相应不佳。
秦始皇去世后,李斯更是一手策划了令后世骂名流传至今的权谋阴谋。他与赵高联手,帮助胡亥篡位,暗算公子扶苏及蒙氏兄弟,把秦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李斯贪婪与无底线的本性,他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出卖一切,到了二世时期,李斯甚至放弃了最基本的操守,只顾迎合赵高的统治,助长了朝廷的混乱。
尽管李斯在推行郡县制、制定律法、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等方面确实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但根本上,他的内心只是一个为了从“厕鼠”变为“仓鼠”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功利主义者。因此,他注定是一个既孤独而成功,又孤独而失败的人,因为他身上缺乏应有的气节与品德,再加上赵高势力的大规模统治,李斯的死也注定了成为历史的旁观者和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