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时期名将的谥号,像于禁、关羽、张辽和张郃这几位武将的谥号,至今仍是学术讨论的焦点。每位武将的谥号都反映出他们生前的评价以及后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功过。在这些谥号中,有的被认为褒义十足,而有的则显得含有贬义,甚至让人难以直视。例如,于禁的谥号是“厉”,关羽的谥号是“壮缪”,张辽的谥号是“刚”,张郃的谥号是“壮”。然而,关于这些武将的谥号高低排序,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尤其是关羽的“壮缪”谥号,历史学者对于是否应该解释为“壮穆”存在分歧,有些人认为它并不完全褒义,而是含有一些贬义。
“刚”与“壮”无疑是较为正面的谥号,而“厉”则显然偏向恶谥。根据《谥法解》对谥号的解释,可以发现这些谥号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例如,“刚”是指那些有强毅果敢的性格,勇猛果敢的行为,威武不屈的精神;“壮”则表彰那些勇力出众,屡次征战,或因战死沙场的英雄;而“厉”则与暴虐无情,毫无仁慈之意的行为挂钩,诸如无端杀戮、为人所不齿的暴行等。
如果说关羽的谥号真的是“缪”而非“穆”,这将给人一种非常负面的印象,“缪”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指不正当、虚伪,甚至有误导、伤害他人之意。由此可见,如果历史学者把“壮缪”理解为“壮穆”的通假字,关羽的形象可能会受到影响。然而,考虑到刘禅作为皇帝显然不可能为关羽赐下一个恶名,而后代对于关羽的崇拜,更显得他的“壮缪”即“壮穆”没有其他含义,宋代的高宗赵构和孝宗赵昚所赋予的“壮缪义勇武安王”以及元顺帝的长封号,也未曾去除“壮缪”这两个字。这表明关羽的形象,虽然在生前受到争议,但在后代的评价中,已被推崇为“武圣”,尊荣程度远超一位普通的武将。
至于于禁,历史上没有对他的谥号给予过多褒扬,反而是由曹丕赐予了恶谥“厉”。然而,单凭谥号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和贡献,显然是不公正的。于禁是曹魏的老将,他投降关羽并非叛变,而是在面对重重困境和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做出的求生选择。从史实来看,关羽并没有因为于禁投降而将其当作叛徒处置,而是选择了宽容,带着俘虏的三万曹军,反而展现出了宽大的胸怀。这种处理方式,展现了关羽作为一位名将的非凡度量。
而在对比张辽和张郃时,两人也都曾经历过不同的主公。张辽的投降并未受到过多非议,反而他因其忠诚与战功被曹操高度重用,最终被赐予了一个“刚”的谥号。而张郃则在袁绍阵营中叛逃,成为曹魏的重要武将,然而即便如此,张郃的忠诚也未被完全质疑,因为历史上的他仍被视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
当我们从历史角度去分析这些武将的谥号与品行时,不应简单地依据《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历史上的关羽,虽有战功,但并非完全不容置疑,尤其是关于他是否真心忠于刘备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同样,张辽和张郃这些“多主之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未必是完全失去忠诚和品德的叛徒。在他们的整个军事生涯中,他们所展现出的忠诚、勇气与才智,远比他们的“换主经历”更具分量。
总结来说,三国时期名将的谥号,虽然反映了各自的军事成就,但也透露出当时历史环境对他们的复杂评价。关羽、张辽、张郃和于禁,尽管背负不同的历史评价和谥号,但从更广泛的历史框架来看,他们每个人的生平都充满了矛盾与变化,最终的荣誉与谥号也并非完全能代表他们真正的品行与贡献。在三国的纷乱中,他们无疑是名垂青史的武将,但同样也深藏着更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