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辽南军区司令员曾克林被调任东野7纵,担任副司令员。这一调整看似职务降级,但这并非曾克林第一次遇到职务调整。在南满军区成立之初,曾克林曾担任副司令员,南满军区下辖了3纵、4纵及若干军分区和独立师等。那时,他的职务排在肖华和程世才之后。随着军区领导班子的调整,陈云和肖劲光分别担任了军区政委和司令,肖华和程世才转为副政委和副司令,而曾克林则被调任为3纵司令员,后来再调往辽南军区担任司令。
这一调整让许多人感到困惑:曾克林明明担任着3纵司令一职,为什么会调往二线呢?我们只能从其他角度来寻找原因。1947年,经历了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的战斗后,部队在短暂的休整后,开始了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如夏季攻势。夏季攻势的性质要求部队进行大兵团协同作战,面对复杂的运动战和攻坚战。当时,辽东军区下辖了1纵、2纵、3纵、4纵、6纵及辽吉纵队。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上级首先将1纵司令万毅更换,由李天佑接任。李天佑具备丰富的攻坚战经验,且他曾在苏联留学,精通大兵团作战理论。而万毅在这些方面经验较为欠缺,无法胜任大规模的攻坚任务。
随着夏季攻势的推进,上级对3纵和4纵的指挥官进行了调整。4纵司令胡奇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坚守前线指挥,于是由吴克华接任。而3纵的曾克林,虽然自1946年10月起担任3纵司令,并指挥了几次保卫作战,但在部队作战过程中,指挥权并未完全掌握在他手中。例如在一保、二保和三保战斗中,肖劲光和韩先楚分别负责指挥,而曾克林则未亲自指挥过这些战斗。尤其是在梅河口战役中,3纵的参与主要由副司令韩先楚负责,曾克林并未深入指挥。
秋季攻势开始后,部队开始进行纵队调整,曾克林被调离前线,平调至后方。时隔一年,随着战局变化,上级决定将曾克林从二线调回,担任东野7纵副司令员。1948年3月,7纵副司令贺晋年被调任新成立的11纵司令,而7纵则暂时缺少副司令。当时,7纵司令邓华因身体问题未能参与冬季攻势的指挥,指挥工作由贺晋年和参谋长共同承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7纵并未有大的战斗,因此副司令员一职也长期空缺。直到8月,随着长春战役的准备工作开始,曾克林被调任担任7纵副司令员。
在曾克林的回忆录中,他提到当时上级与他进行了谈话,原本计划让他接替邓华担任7纵司令,邓华则将调任新成立的兵团司令。这个兵团由7纵和8纵组成,但这一计划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执行,最终安排曾克林暂时担任副司令,待兵团组建后,再提升为司令员。
有些人可能会疑问,兵团的组建不是在1949年才开始吗?为什么在1948年8月就有了这一计划?实际上,东北野战军早在1948年就已经组建了两个兵团,分别由肖劲光指挥的辽东军区改编的1兵团和程子华领导的冀察热辽军区改编的2兵团。至于是否存在第三兵团的计划,至今尚无确切证据,或许这一计划最终被搁置,也未在史料中记载。
曾克林回到7纵后,协助邓华参与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然而,到了1949年,邓华被调任15兵团司令时,原计划由曾克林接任44军军长。但此时,曾克林已不再是44军的一员。按理来说,曾克林具备担任军长的资历和经验,毕竟他曾担任过主力纵队司令。不过,在平津战役结束后,曾克林被调任为战车师长。当时邓华还在担任纵队司令,而后来南下时他被改为军长,之后进入江西,而上级则任命了方强为44军军长。
值得一提的是,方强在解放战争初期曾担任合江军区司令和政委,1947年调任前线,先担任1纵副司令进行锻炼,之后担任独立师师长。经过两年的历练,他最终从10纵副司令的职务调任为44军军长,符合了军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