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有四大美女,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代表人物。沉鱼的西施,与陶朱公范蠡一同泛舟五湖,留下了千古佳话;落雁的王昭君远嫁匈奴,为匈奴单于父子两代生育了一子二女;羞花的杨贵妃最终在马嵬坡命丧黄泉;而闭月的貂蝉,则命运扑朔迷离,终究无从考证其最终归宿。
关于貂蝉这一名字,是职务称号还是本名,历代史学家争论不休。我们虽非专业史学家,但可以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合理推测貂蝉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她是否最终被曹操纳为妾室,做一些探讨。
我们所能查阅的有关曹操与吕布的史料,主要是《后汉书》、《三国志》、《汉末英雄记》、《山阳公载记》等数部古籍。这些史书重点记录帝王将相的功业,对于后宫妃嫔只字带过,像貂蝉这样地位不高的姬妾,能留下几字记载已经十分难得。
据史书记载,那位原本属于董卓,后与吕布关系暧昧的女子多次出现,却未明确其姓名。这在古代很常见:曹操的丁夫人、卞夫人,刘备的糜夫人、甘夫人、孙夫人,孙坚的正妻及孙策孙权的母亲吴夫人等,史料中也多有姓无名的情况。
因此,以“貂蝉”这一职务或工种称呼这位女子并无不妥,正如刘备常被称为“左将军”或“刘豫州”一样。这样称呼也便于我们后续叙述。
虽然史料未明言貂蝉之名,却详细记载了她相关事件,甚至记载了董卓掷戟射吕布的真实历史片段:
“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董卓掷戟和吕布暗中与董卓疏远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这是司徒王允设计的连环计:
“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
吕布和王允起初素不相识,后来亲密无间,彼此倾诉衷肠。若说其中无任何阴谋诡计,恐怕读者难以信服。
曹操对吕布的品性非常清楚,甚至可能产生共鸣:曹操喜欢人妻,吕布爱诸将妇。王允利用吕布的性情,赠送美女貂蝉,施展连环计谋,既符合历史逻辑,也极可能是真实事件。
《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描写虽然有戏剧成分,但并非全无依据。明成祖朱棣修《永乐大典》、清高宗弘历编《四库全书》时期,许多典籍散佚,罗贯中见过的史料较多,所以他的记述可信:貂蝉原是王允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如同亲生女儿一般对待的“歌伎”。
只有肩负特殊使命的貂蝉,才敢与董卓的护卫大将吕布眉来眼去。读者不妨设想,董卓那个残暴的西凉军阀,动辄严刑峻法,仇怨必报,若无幕后暗助,哪个妾室敢背着他私通他人?
正史多不记录宫闱秘闻,貂蝉后来销声匿迹也合情合理。细细梳理史料中的蛛丝马迹,我们似乎能推断其最终归宿:被曹操收留,甚至养育了一名养子,后来还帮助曹丕继位。然而史书因“避讳”多含糊其辞,未将细节公之于众。
封建社会中,仆随主姓为常见现象。既然王允视貂蝉如亲女,貂蝉自然应姓王。事实上,不论董卓还是吕布,皆视她为王允的亲闺女。
《三国演义》中,貂蝉最后以侍妾身份出现,陪伴吕布与其正妻严氏共饮美酒,甚至劝阻吕布出战,令吕布“形容消减”,这形象颇似职业间谍。她与吕布的感情犹如一对“史密斯夫妇”,一方面缠住吕布,另一方面为曹操创造战机。
曹操曾任典军校尉,与王允关系良好,貂蝉在关键时刻帮了曹操一把,再加上曹操的独特喜好,得到这位美人两度为人妻,自然不会轻易割舍于关羽。关羽当时所觊觎的,实则是秦宜禄的夫人、秦朗之母: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曹操可谓三国时期的“贾宝玉”,无论美女几经婚嫁,他都一一珍惜。吕布虽已投降,曹操仍决意除之以绝后患——吕布死,貂蝉的牵挂也随之消散。
吕布可称“三姓家奴”,貂蝉亦能成为“三夫之妇”,在汉朝并不丢人。汉武帝刘彻同母异父的姐姐曾被立为妃,刘备也纳过亲族兄弟刘瑁的遗孀。
曹操把貂蝉收入后宫,既符合当时惯例,也符合他的性格。关羽虽想得到她,曹操却不肯放手。
因此,貂蝉在正史与演义中均逐渐淡出,但曹操身边却出现了一位“王昭仪”。
值得注意的是,“昭仪”并非真名,而是汉朝妃嫔中较高的称号,相当于丞相,爵位比诸侯略低。到了曹魏时期,昭仪地位有所下降,排在夫人之下,爵位仅比县侯高。
曹操妻妾众多,真正封为“夫人”的只有丁夫人与卞夫人两人,其他多为后人统称。类似于刘禅生母甘夫人,生前也只是侍妾。
因王貂蝉在除董卓、灭吕布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加入曹操“娘子军”后,地位仅次于丁夫人、卞夫人,被称作王昭仪亦属自然:
“王昭仪生赵王幹,幹母有宠于太祖(曹操)。及文帝(曹丕)为嗣,幹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曹丕)常加恩意。”
无论是王昭仪还是王貂蝉,她受宠于曹操这一事实不容置疑。她所生之子赵王幹亦颇有意思,这孩子竟管其兄曹丕称父:
“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之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
赵王幹管曹丕叫父亲,无可厚非,曹操也心知肚明:孩子三岁失母,五岁失父,曹丕亲自抚养长大。
有人质疑王昭仪所生之子为养子,但《三国志·卷二十》明确记载曹幹为王昭仪亲生,我们采纳陈寿的说法,鱼豢的《魏略》则暂且不提。
将王昭仪视作王貂蝉的另一身份,许多历史疑问便迎刃而解:丁夫人和卞夫人虽为正妻,但在曹操立嗣问题上话语权有限,唯有像貂蝉这样出色的女特工,才可能影响曹操决策。
貂蝉被封为昭仪,虽不符规矩(因曹操未称帝,难以封妾为昭仪),极可能是曹丕继位后,为了感谢其帮助以及考虑赵王幹对自己的称呼,特赐此封,以表褒奖和补偿。
王貂蝉变成王昭仪,这一推测充满趣味。历史的魅力也在于此,读者不妨根据史料展开丰富联想:貂蝉与吕布间是否真有感情?曹操得此美人后,是否真的杀掉或送人?若非变成王昭仪,貂蝉最终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