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年,宋金战争爆发,金朝军队势如破竹,迅速逼近北宋的都城开封。当时,北宋一位资深的老将多次向当时的皇帝宋钦宗献计献策,希望能够采取更加谨慎的战略。然而,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采纳。1126年,这位老将病逝,没多久,金军便攻入开封,俘虏了包括宋钦宗及其后宫在内的约两千人,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靖康之变”。如果宋钦宗当时采纳了这位将军的建议,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结局。那么,这位北宋最后的名将究竟是谁呢?
一、扬名西北
这位将领名叫种师道,便是《水浒传》中提到的“老种经略”。种师道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他的祖父种世衡曾随范仲淹在西北防御西夏,深受人们尊敬。种世衡有八个儿子,其中三个(种古、种谔、种诊)以军事才干出众,被人们称为“三种”。种师道的父亲名叫种记,是种世衡的第七子。自幼,种师道便展现出过人的才能,不仅在文艺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武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最终拜北宋大儒张载为师,全面培养了自己的学识。成年后,他曾短暂担任文官职务,但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得罪了当时权势滔天的蔡京,种师道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沉寂了长达十年。直到后来,他才得以重新复职,担任了武功大夫、忠州刺史等职务。
宋徽宗在计划出征西夏时,亲自召见了种师道,并授予他“赐袭衣、金带”的荣誉。虽然童贯是名义上的主帅,实际在战场上指挥作战、取得胜利的却是种师道。有人认为西夏战争的胜利应归功于童贯,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种师道才是这场战争中真正的功臣。
二、被迫致仕
在宋夏战争取得胜利后,宋徽宗因过度自信,决定与金朝结盟,联合对付北方的辽国。此次军事行动的主帅依然是童贯,而种师道则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然而,种师道对于发动这场战争心生疑虑,他认为这一决策过于冒险,甚至有些像是“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即通过不切实际的战争来解决问题。但童贯根本不理会他的意见,执意强行进军,结果在白沟大败。
关键时刻,种师道虽然设法用一根大棍守住了阵地,避免了全面溃败,但战争局势依然不利。辽国派遣使者前来求和,而种师道也提出了停战的建议,可童贯却拒绝接受,甚至秘密向朝廷弹劾种师道“通敌”。北宋当局对种师道的表现感到愤怒,最终迫使他“致仕”,并让他卸任右卫将军一职。尽管此后,宋徽宗又重新召种师道回职,但最终还是因种师道与当权者的不和而再次“退休”。
三、献策抗金
金军南下后,北宋的统治者陷入恐慌,急忙召种师道入京,并授予他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等重要职务。然而,当宋钦宗与种师道见面时,已经决定与金军进行议和。种师道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方案:“请缓给金币,使彼惰归,扼而歼诸河”,意思是在金军撤退时,趁机反攻,将其彻底击败。然而,宰相李邦彦坚决反对这一提议,认为风险太大。
当金军撤退后,宋钦宗却取消了种师道的兵权,认为他年事已高,不再能有效指挥作战。实际上,种师道的抗金策略是可行的,他提议通过分兵布阵,控制战略要地,切断敌军的粮道,保持持久战局,最终能够取得胜利。但种师道的建议再一次未能得到采纳。金军再度南下,种师道意识到事态严重,甚至上疏建议迁都长安,以避金军锋芒,但这一提议也被拒绝。
1126年10月,种师道因病去世,享年76岁。两个月后,金军攻破了开封,俘虏了宋钦宗及其家族。当时,宋钦宗深感后悔,他回想起金军撤退时,种师道曾提出过“劝帝乘半济击之”的建议,并预言“异日必为国患”。宋钦宗痛心疾首,捶胸顿足道:“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