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接收我们未来的文章更新,便于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将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叶炜华
编辑 | T
满清入关后的大清帝国,康熙帝无疑是武德最为充沛的皇帝之一。他一生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击退沙俄,其功绩光耀史册。但在这位功勋卓著的帝王生涯中,却有一位人物让他难以释怀,那就是准噶尔汗国的首领噶尔丹。虽然最终康熙摧毁了噶尔丹的政权,但他始终未能彻底消除准噶尔汗国的威胁。
那么,作为一个与满清关系较为亲近的蒙古部落政权,准噶尔汗国的首领噶尔丹为什么要与大清硬碰到底呢?为何不选择扩展更容易征服的西方疆域呢?
准噶尔汗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卫拉特蒙古,在明朝时期,他们以瓦剌为人熟知。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几乎全军覆没,甚至皇帝朱祁镇都被俘。此时,瓦剌的兵锋逼近北京城,幸得名将于谦和于少保的英勇防守,方才保卫了大明的首都,度过了最大的一次国家危机。
到了清朝建立之后,瓦剌被改称为厄鲁特。在清军入关之前,准噶尔汗国已悄然崛起,凭借伊犁为根据地,逐步蚕食周边的厄鲁特蒙古部落,并且不断施压西方的哈萨克族,甚至一度重创了哈萨克汗国。
噶尔丹是当时准噶尔首领的第六个儿子,在同父异母的兄弟僧格被杀后,成功篡夺了政权。自噶尔丹上台以来,准噶尔汗国便开始加速扩张,并对外发动一系列入侵。
在1678年,噶尔丹正式称汗,并迅速占领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十年后,噶尔丹又将矛头指向东边的喀尔喀蒙古,这也是他与满清发生冲突的导火索。毕竟,喀尔喀部自明代以来长期向大清朝贡,缴纳保护费。当噶尔丹对其发起侵略时,康熙必然不能坐视不管。
然而,喀尔喀部似乎低估了大清的反应,认为大清会坐视事态发展。然而,康熙皇帝显然并不是那种会做赔本买卖的皇帝。起初,康熙并未立即介入,他认为这不过是蒙古各部的内部纷争,最终胜者无非还是得向大清称臣,自己无需亲自干预。然而,康熙未曾预见到两点:一是准噶尔汗国强大的战斗力,二是噶尔丹那雄心勃勃的政治野心。
历史上,汉光武帝刘秀曾说过:“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这便是“得陇望蜀”成语的来源。而噶尔丹发动侵略喀尔喀的野心,远超当年刘秀的渴望。他的目标不仅仅是统一蒙古,而是要吞并大清,恢复元朝的辉煌,重振昔日的帝国气势。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噶尔丹的理想并不遥不可及。就像某些人听到朋友要赚一个亿时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若是王健林说要赚一个亿,却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当时,噶尔丹所领导的准噶尔汗国,在中亚地区可以称得上是无敌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沙俄为了打压大清,向噶尔丹提供了武器与物资支持,这无疑让噶尔丹的扩张更加顺利。尽管如此,噶尔丹的心中更渴望统一蒙古高原,进而吞并富庶的中原,而中亚地区的富饶远不及中国的广袤疆土。
噶尔丹敢于入侵喀尔喀,敢于挑战大清,是因为当时喀尔喀部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乱,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此外,清朝的统治刚刚稳定,根基并不牢固。因此,噶尔丹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成功了,他便有极大的可能统一蒙古,进而威胁大清;即便失败,他可以退守到自己的腹地,康熙一时也无法拿他怎么样,风险与回报并不成比例。
噶尔丹算得精明,康熙同样亦是智者,但两人都低估了对方。康熙不仅仅有强大的统治能力,且还拥有高效的军事系统,而噶尔丹的威望远没有他想象的那样铁板一块。事实上,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既有政治眼光,又充满野心,迅速成为噶尔丹政权中的重要挑战者。
很快,清朝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噶尔丹大举攻占喀尔喀部,战争的性质由简单的内斗转变为一场屠杀。面对准噶尔强大的军队,喀尔喀几乎毫无抵抗之力,成群的难民开始越过边境进入大清。这一局势迫使康熙从“稳坐钓鱼台”的心态中醒来,认识到事态已经失控,必须采取严厉手段应对。
此时,噶尔丹的军队已经如猛虎般横扫,逼近长城,眼看着北京城近在咫尺。康熙此时不再只是观望,而是决定出动大军进行反击。1690年,噶尔丹的军队在乌尔会河展开决战,两万清军遭遇噶尔丹军队,结果惨遭全军覆没。噶尔丹南下乌兰布通,距离长城仅一步之遥,北京岌岌可危。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出人意料。乌兰布通战役中,康熙投入了几乎所有的军力和资源,亲自指挥,尽管包括康熙亲舅舅佟国纲在内的大量将领阵亡,最终,清军虽付出惨重代价,但还是迫使噶尔丹退兵。次年,噶尔丹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背叛,险些丧命。五年后,噶尔丹再次与大清开战,但由于国内的内乱以及康熙的亲自出征,最终走投无路的噶尔丹选择服毒自尽,结束了他一生的征战。
有人认为,若是噶尔丹不与大清发生冲突,或许能够安稳吞并哈萨克汗国,成为一方霸主。许多人事后看历史人物的决策,总是觉得那些选择充满“错误”,仿佛他们明白事情的真相,却忽视了“做”与“说”之间巨大的鸿沟。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单纯的智慧与算计能够改变的。
大家认为,噶尔丹当年选择东征大清,真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