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杨”,大家常常会听到一句熟悉的吉祥话:“三杨(阳)开泰”。这不仅是一个民间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三位杰出人物的尊崇。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中,也有“三杨”——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这三位开国上将,不仅都担任过共和国的大军区司令员,还在军事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明朝的“三杨”则更加传奇,他们是三位文臣,因为卓越的学识和才能而步入仕途,最终成为了朝廷的重要权臣。
与新中国的三位将军不同,这三位杨的传奇在于他们的学问和政治成就。明朝的三杨不是武将,而是文人,他们的学识为他们铺开了一条通往高位的道路。在明朝历史中,三杨代表了“学而优则仕”的极致。他们通过才学进入了朝廷,最终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初期废除了宰相制度,但后期建立了内阁,其中的内阁首辅尽管没有宰相的名号,却实际上拥有宰相的权力。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三杨逐一进入了内阁,成为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位宰相之一。
首先介绍的是杨荣,他原本名叫杨子荣,因明成祖朱棣的赏赐而改名为杨荣。这个名字的赐予象征着巨大的荣宠。杨荣是福建建安人,早年就是个学霸,后来成了考场上的常胜将军。他乡试第一,科举会试第三,殿试更是位列二甲第二名。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杨荣展示了非凡的学识和才能。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在南京登基称帝时,急不可耐的他遇到杨荣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应该先祭拜太祖皇帝的陵墓,还是先登基称帝?这一句话唤醒了朱棣,他随即去祭拜父亲的陵墓,这一提醒得到了朱棣的高度评价,杨荣因此被召入内阁,从此步入了权力的中心。杨荣在内阁工作了38年,期间辅佐了四位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他在内阁的地位稳固,直至去世,享年70岁。
第二位杨士奇,江西泰和人,他与杨荣不同,并未通过科举取得进士资格,但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卓越的诗文功底,仍然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青睐。朱棣在内阁的权力斗争中,常常听信杨士奇的言辞,尤其是在有关太子问题上。尽管朱棣对太子并不看好,杨士奇却坚持认为太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并会顺利接班。杨士奇的支持为太子顺利继位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明成祖的去世,杨士奇的政治手腕继续发挥作用,帮助太子明仁宗登上皇位。然而,明仁宗登基不到一年便去世,临终时,他特别要求杨士奇撰写遗诏,确认了继任者为明宣宗。杨士奇的政治生涯跨越了五朝,担任内阁首辅长达21年,成为明朝历史上在职时间最长的内阁首辅,直至1444年去世,享年80岁。
最后一位是杨溥,湖北石首人,和杨荣一样,他也通过科举考中了进士。然而,由于明成祖朱棣对太子的疏远,许多支持太子的朝臣遭到迫害,杨溥也未能幸免,曾被囚禁长达十年。在监禁中,杨溥虽然生活困苦,时常面临食物断绝的困境,但他依然心无旁骛,专注于书籍和学问。直到明成祖去世,继位的明仁宗将他释放,杨溥重新回到政坛,迅速进入内阁,并接替杨士奇成为内阁首辅。这样一个从监狱中走出来的宰相,充分展示了他的坚韧与智慧。
三位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在内阁任职的时间总计长达28年。无论是杨荣的学识,杨士奇的政治眼光,还是杨溥的坚韧不拔,他们都为大明帝国的政局稳定和朝廷运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过多的政治资源,但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对国家的忠诚,他们成功跻身于权力的核心,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三杨不仅仅是“学而优则仕”的最佳代表,更在历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他们不仅治国理政,更是数代皇帝的辅佐者,尽显读书人治国理政的智慧与价值。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几乎都活得很长,甚至在几代皇帝的更迭中,依旧屹立不倒,成为了全天下读书人永远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