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规(370年~412年),字道则,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刘道规是东晋末年名将,宋武帝刘裕异母弟。在刘裕建立南朝宋的过程中,刘道规可谓是屡立战功。不过,因为英年早逝,刘道规没有坚持到刘裕称帝的时候,这显然是比较可惜的。
一
具体来说,刘道规的曾祖刘混,在两晋之交时避乱渡江,定居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他的父亲刘翘,仕本郡为功曹。刘道规是刘翘幼子,与刘裕乃是异母兄弟。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但是,刘道规自幼倜傥不群,胸怀大志,深受兄长刘裕的器重。
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在建康(治今江苏南京)废黜晋安帝司马德宗,篡位称帝,建立桓楚。刘裕得知这一情况后,密谋举兵讨伐桓玄,并让刘道规配合刘毅、孟昶,袭杀桓弘以夺取广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刘道规不仅是刘裕的弟弟,也是其起兵之初的心腹,这堪比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渊等人的关系。
元兴三年(404年),刘道规与刘毅、孟昶直接闯入军府杀死桓弘,控制了广陵,随即南渡长江,到京口与刘裕会合。不久之后,刘道规又随刘裕南攻建康。桓玄在覆舟山之战中大败,被迫放弃建康,挟持司马德宗逃回江陵。
对此,刘道规、刘毅等部义军随后继续西进,在峥嵘洲(今湖北省鄂州市)与桓玄相遇。此战,刘道规以少胜多,成功大破桓玄。桓玄败回江陵,随后弃城逃往蜀地,途中被益州督护冯迁所杀,这意味着刘道规在平定桓玄之乱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
紧接着,刘道规攻取江陵,由何无忌护卫司马德宗东归建康,自己与刘毅留驻夏口。在剿灭盘踞在荆州、湘州、江州、豫州四州境内的桓楚残余势力后,刘道规被东晋朝廷册封为辅国将军、荆州刺史。
刘裕控制东晋大权后,又率军北伐南燕。此时天师道首领卢循、徐道覆趁刘裕领兵在外,于义熙六年(410年)在岭南起兵作乱,攻取江州,威胁建康。与此同时,西蜀谯纵也趁机东犯,并请后秦出兵配合,而姚兴遂命将领苟林率骑兵南下。
当时,江陵的将士和百姓多怀异心,有的甚至暗中勾结谯纵的部下桓谦,告以城内虚实。刘道规为了稳定人心,故意打开城门,任由城中军民出城投奔桓谦。此举使得江陵军民大为畏服,无人敢于离去。而这,足以说明刘道规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武将。
就在江陵内忧外患之际,雍州刺史鲁宗之率数千兵马赶到城下。因其意图不明,引起了荆州将士的疑虑。但是,刘道规不虞有诈,单骑出城迎接,这让鲁宗之非常感动。在此基础上,两人联手抵御桓谦,并取得了胜利,而桓谦遭遇失败后,想要投奔苟林,结果在途中被杀。
平定叛乱后,刘道规镇守荆州七年,任内管治有道,深受荆州士民的敬畏、拥戴。而这,自然为刘裕把持东晋大权提供了助力。
三
义熙七年(411年),卢循之乱终获平定。刘道规进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加授散骑常侍。义熙八年(412年),刘道规患病,上表请求回朝。自此之后,刘裕一直在建康养病,没能继续到前线领兵作战。当年闰月,刘道规病逝,时年四十三岁,追赠侍中、司徒,谥号烈武。
刘道规英年早逝后,东晋朝廷追论平定桓谦的功勋,又追封他为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是为宋武帝,建立南朝宋,追赠刘道规为大司马,封临川王。在刘裕的心目中,刘道规的功绩完全可以获得大司马这一荣誉。元嘉九年(432年),宋文帝在位时,又追赠刘道规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