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的第3070期。本期我们聚焦上世纪五十年代获得共和国开国中将军衔的177位英雄将领。时至今日,这些开国中将已经全部去世,绝大多数安葬于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这片象征着革命胜利和革命先烈的圣地,见证了他们在战争年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然而,也有一部分将军并未选择八宝山,而是根据他们的生前遗愿,选择了其他安息之地。其中,有四位开国中将并未葬入八宝山,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地方——塔山陵园。
这四位将军分别是吴克华、胡奇才、莫文骅和欧阳文。莫文骅曾在解放战争后期担任过重要职务,在第13和第14两个四野主力兵团担任政委,这种经历在当时并不常见。吴克华则在建国后多次担任军区司令员,官至大军区正职,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这四位将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曾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野战军(四野的前身)第4纵队中任职。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吴克华担任第4纵队司令员,莫文骅是纵队政委,胡奇才担任副司令员,而欧阳文则是副政委兼纵队政治部主任。他们四人可以说是四纵的“四巨头”,共同指挥了堪称英雄壮举的塔山阻击战。在战斗中,他们成功地将国民党侯镜如兵团的11万精锐部队挡在塔山以南,确保了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能够顺利攻占锦州,基本锁定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塔山阻击战被誉为解放战争三大惨烈的阻击战之一。尽管塔山并不是依山而筑的天然屏障,东野的将士们并没有依托地形形成坚固防线,但他们仍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死守阵地。第4纵队和第11纵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4纵,伤亡超过了3000人,成为该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4纵的伤亡几乎占据了全队人数的十分之一。
虽然东北野战军在战术上注重运动战、包围战和歼灭战,但这次的阻击战却是一场硬碰硬的阵地防守,旨在为全局的胜利赢得宝贵时间。面对国民党精锐部队的猛烈进攻,4纵和11纵,以及其他两个独立师,总共只有约8万人的兵力,却在数倍于己的敌人面前,展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战斗决心。尽管最终取得了胜利,几位指挥员依然为部队巨大的牺牲感到痛心。
这些将军在晚年依然无法忘记这段历史。虽然没有过多商议,但他们的遗愿不谋而合,四位将军最终选择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塔山,与当年牺牲的战友们长眠一处。第一个离世的是吴克华,1987年临终时,他对家人提出了希望:“不要送我去八宝山,我要葬在塔山,与他们一起。”他的家人理解了将军的心愿,并在1988年将吴克华的骨灰安放在了塔山烈士陵园。
吴克华的这一决定成为了开创先例,之后,同样出自第4纵队的胡奇才、莫文骅和欧阳文,也都遵照遗愿,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了塔山公墓。1998年,胡奇才去世,次年便安葬在塔山;2003年,莫文骅与欧阳文也相继安息于此。从此,四位将军与他们数十年前在此阵亡的战友永远团聚在一起。此外,还有数十位曾参加塔山阻击战的四纵指挥员,他们在建国后去世时,纷纷选择把自己的灵魂归于塔山。那份深厚的战友情谊,跨越了几十年的时光,始终未曾褪色,令人动容。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精心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和战史的研究,为您提供独到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历史解读。期待您的关注和宝贵建议。本文全网同步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