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下旬,宛东战役虽然最终以我军胜利收场,但整个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并不完全在于谁胜谁负,而是集中在指挥问题上。许多人认为,若非陈赓大将在此战中指挥失误,中了张轸的计策,我军本有能力消灭敌军全部5万余人,只歼敌12000余人,实在是浪费了一个消灭张轸部的机会。对此说法,不得不说并不公正。
首先,宛东战役本质上是中野和华野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的一次协同作战尝试。作为一次试探性作战,其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尤其是要从中发现优点与不足。而这些经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珍视的。
其次,张轸并非一位庸才。他在抗战期间就以擅长运动战和游击战而闻名,是沙场上的老将。张轸指挥的3个整编师,虽然相对于我方的主力部队稍显逊色,但依然是一支装备有美械或半美械的训练有素的部队。因此,认为可以轻易全歼张轸部的说法,实际上是轻敌之举。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军当时真的具备全歼张轸部的能力吗?回到1948年5月,粟裕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制定了歼灭第5军的作战计划,旨在解决中原战局的关键问题。歼灭第5军及其整编11师,便能够打破敌军在中原的防线,为进一步胜利铺平道路。
当时,蒋军在中原的兵力共有25个整编师,其中13个整编师守卫城市和铁路,12个整编师以及4个快速纵队负责机动作战。胡琏的整编11师驻守在鄢陵,而邱清泉的第5军则位于鲁西南的定陶地区。第5军的任务是封锁华野于黄河以北。若要消灭第5军,强行渡河进行作战显然不明智,因此只能通过拖延敌军的进攻,耗尽其力量后再集中主力歼灭。
为此,华东野战军的作战计划是通过佯动吸引第5军南下,直到敌军深入淮阳地区后,我军再突然渡过黄河,进入鲁西南地区发动包围之战。与此同时,失去河防的第5军必然会回援,华野主力就可以趁机夹击消灭敌军。
然而,要完成这一计划,兵力显然不足。面对像第5军这样的精锐部队,单凭3~4个纵队远远不够,而且还需要对敌军的增援进行有效的制止。在交通线被敌军掌握的鲁西南平原地带作战,难度可想而知。一旦不能在4到5天内消灭第5军,局势可能会发生大变化。而且,由于我军刚刚渡过黄河,作战空间十分有限,敌军在鲁西南的11个整编师,远超我方兵力。因此,要想真正歼灭第5军,中野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1948年5月22日,中野接到命令,要监视整编11师,防止其增援第5军,为华野渡河作战创造条件。为此,中野决定通过攻击李良荣的整编28师,迫使整编11师南下,远离鲁西南地区。
然而,战局出现了意外的转折。战役打了两天后,胡琏的整编11师仍未出现,反倒是张轸的部队提前抵达。这一突发情况,使得我军的作战计划完全打乱。由于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未考虑到白崇禧在华中“剿总”中的角色,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原本,中野和华野是预期与第5军作战,然而,张轸的突然出现,让两军的合作变得更加复杂。
此时的张轸并不是一支轻易能消灭的部队。虽然他的3个整编师并非蒋军最强力量,但也不是软柿子,尤其在陈诚的指挥下,整编10师和整编20师具备相当强的战斗力。这些部队虽然装备不全,但抗战时期积累的经验,足以让敌人刮目相看。而且,张轸本人的军事才能,以及他曾在抗战中的出色表现,都使得他在战场上极具威胁。
然而,中野的决策依旧坚定。他们决定放弃围歼第5军的计划,转而集中力量消灭张轸部。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与其将敌人逼入山区,延长战斗并增加我方伤亡,不如集中兵力消灭张轸所部。
根据新的作战计划,陈赓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5月28日发起了对张轸部的南北夹击。张轸虽然应战,但也意识到了危险的临近。他迅速调整战略,采取伪装和佯动策略,试图转移我军的注意力。然而,陈赓并没有上当,依旧按照既定的计划,围追堵截。
经过一系列交战,张轸部的3个整编师逐渐被逼至困境。尽管如此,张轸依旧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惧怕,相反,他通过巧妙的战术摆脱了围困,并成功实现了西撤。然而,这次战役虽然歼敌约12000人,成效相对有限,但也为以后大规模歼灭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战术层面来看,宛东战役虽然战果并不显赫,但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标志着我军逐步从小规模的分散战术向大规模集结作战过渡,这一经验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于指挥官来说,这场战役也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如轻敌、战术配合不当等问题。然而,这些不足正是我军成长的养分,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