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抗联的耿忠团长面临着一个令人难以抉择的困境: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团里的伤员多达三十多人,其中有几个伤势极其严重,已经危及生命,急需进行手术治疗。然而,唯一一个具备手术能力的医生,却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甚至有可能是潜伏的日本间谍。如果让他为伤员动手术,就相当于拿战士们的生命去冒险;但若不让他动手术,那些伤员也许就此丧命。该如何选择?耿团长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迷茫中。
那么,这位医生又是如何来到抗联的呢?耿团长会作出怎样的抉择?这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在黑龙江省富锦县兴隆岗,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财主,名叫杜某。杜先生几年前失去了妻子,孤独度日。直到1935年秋,他通过媒人介绍,娶了一位年轻貌美、温柔贤惠的妻子,名叫媚儿。媚儿刚过二十,举止优雅,深得杜老爷的宠爱。乡里乡亲都夸杜先生有福气,能娶到如此美丽贤淑的妻子。
然而,好景不长,媚儿在婚后半年,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时常发高烧。杜某焦急万分,四处寻医问药,然而几个月过去,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到了1936年3月,杜某感到束手无策,只好贴出告示,悬赏一万大洋,寻找能够治好妻子病的医生。
重赏之下,自有英才应募。一天,一位自称哈尔滨的医生年轻小伙子,带着药箱来到杜家。这位医生果然名不虚传,几剂药下去,媚儿的病情开始明显好转。仅仅一周后,媚儿奇迹般地康复了。杜某深感感激,决定设宴款待这位神医,并邀请他留下来住几日。
晚上,杜某亲自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宴请医生。正当酒宴正酣时,突然闯进了几个陌生汉子,抬着一个伤者进屋,要求医生马上进行治疗。杜某不满地说:“看病也得等我们吃完饭再说吧。”领头的汉子不容分说,反而嚷道:“人命关天,吃饭重要还是救命重要?”杜某被激怒,冷冷回应:“看病可以,但得先交钱。”对方凶狠地回答:“我们没钱。”杜某怒道:“没钱就请出去。”
这时,领头的汉子猛拍桌子,愤怒道:“今天的伤,你治也得治,不治也得治。”杜某愤然起身,回应道:“我请来的医生,只有我说了算。我们在吃饭,不要再打扰。”
然而,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刻,医生忽然开口道:“杜先生,不必再争了,我们还是先看看伤者吧。”医生走到伤者旁边,检查后吃惊地发现,伤者的小腿肚正在大量流血,伤口显然是枪伤。看到这个情形,医生迅速做出判断,这个伤者很可能是抗联的成员,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携带武器并受伤。
在处理伤员的过程中,意外地,伤员的口袋里掉出了一张纸,纸上赫然写着抗联三军的登记表,上面标注了富锦一带的驻地。医生没有丝毫犹豫,迅速为伤员实施了手术,成功取出了子弹并包扎好伤口。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几位同行的汉子也在离开时表示感激,并承诺有机会定会报答。
半个月后,抗联三军的汤旺河密营里,突然来了一个年轻人,他四处打听抗联的驻地。几名战士觉得他的举动有些可疑,便将他带到了团部。在那里,耿团长正在办公,他严肃地问道:“你是谁?家住哪里,今年多大?”
“我叫王耀均,辽宁铁岭人,1912年生,今年24岁。”青年答道。
“你来这里干什么?”耿团长又问。
“我祖上三代都是医生,我曾在日本学习医学,后来在哈尔滨开了一家诊所。”王耀均答道。
“我再问一次,来这里干什么?”耿团长的语气加重了。
王耀均低头沉默片刻,随后回答:“我受够了日本人对我们的欺压,他们治病不支付费用,甚至动手打人。我实在无法忍受,所以我决定投身抗联,来为祖国出一份力。”
“你怎么知道抗联在哪里?”耿团长的警觉心更强了。
王耀均便讲起了在杜财主家看病的经过。通过一番叙述,耿团长对王耀均的身份仍感到怀疑。这位医生外表文雅,穿着西装,看似并不符合抗联战士的气质。更何况,医生的职业在当时是高薪且稳定的,王耀均如此毅然选择加入抗联,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耿团长紧接着问:“你曾经治疗过的伤员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然而,王耀均无法回答得十分清楚。耿团长知道,抗联的战士们向来非常保密,不会轻易透露部队信息,因此这一点倒也能理解。
尽管如此,耿团长仍旧心存疑虑,决定让王耀均暂时留下来一边继续为战士们治疗伤病,一边暗中调查核实他的背景和来意。可是,王耀均一待下来,便再也没法离开。抗联与日军的战斗异常频繁,伤员日益增多,王耀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治疗伤员。他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连自己的休息时间都没有。
渐渐地,军长赵尚志也得知了王耀均的情况,支持让他继续留下来为部队服务。为了谨慎起见,赵尚志建议为王耀均安排一名助手,这样既可以帮助王耀均,也能方便监视他的动向。
然而,随着战斗的加剧,抗联面临的伤员愈加严重,特别是一些重伤员急需手术。王耀均是否能在此关键时刻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成为了耿团长面临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