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朝历史上有着“十二大铁帽子王”的称号。所谓“铁帽子王”,顾名思义就是那些被封为王爵的宗室成员,其王位一代传一代,世袭制从未断过。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清朝之前并不稀奇,尤其是在明朝,几乎每个皇帝都多次封亲王,因此导致了王爵数量激增,最终王爷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可控制的范围,形成了严重的权力过剩,这也是导致大明朝国运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显然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设定了严格的宗室王爵制度。除了这十二位“铁帽子王”之外,其他王爵基本都是世袭减少的,宗室成员的爵位代代递降,这不仅避免了明朝那样的王爷泛滥局面,还有效减少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清朝的268年历史里,皇帝的宗亲们中,被封为亲王的总数只有26位,郡王则只有14位。相比之下,明朝的亲王数目可谓是庞大,尤其是朱元璋与朱棣时代的亲王数量,几乎和清朝近三百年的总和相提并论,而且明朝的亲王都是“铁帽子王”,每一位都拥有世袭的封号和特权。
清朝的宗室王爵与明朝的不同之处,在于清朝的王爷们大多只能待在京城,根本没有像明朝那样被分封到各地的封地上。由于缺乏实际的领土和政治权力,清朝的王爷们只能在京师内的狭小空间中活动,甚至连离开京城四十里地外的权利都没有。与此相对,明朝的亲王们一旦被封藩,不仅摆脱了京师的束缚,而且在各自的封地上享有极高的权力,有的甚至可以为所欲为。
清朝虽有许多限制,但宗室王爵的生活依然受到了诸多规矩的束缚。王爷们不仅不允许与朝廷大臣私交,也不得与内廷太监有过多接触,甚至不能随便与外人交往或收受任何形式的请求和托付。这样严格的禁令确保了王爷们的行为不至于对政权构成威胁,同时也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在清朝的“铁帽子王”中,如果要评选谁是最富有的王爷,恭亲王奕訢可能是最有资格的。虽然奕訢在清朝后期担任了重要的政务职务,是朝廷的顶梁柱之一,但他依然没有忘记扩充个人财富。他的恭王府在光绪年间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光是在直隶省的土地就有七千多顷,此外,他在关外还有四大庄园,每个庄园拥有上千亩土地。仅仅是这些土地的年租收入就达到十万两银子,堪称是铁帽子王中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恭亲王的财富甚至让当时崭露头角的醇亲王奕譞自愧不如。奕譞虽然是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但从其家产的积累来看,恭王府无疑是更具经济实力的存在。奕譞自从儿子即位后,一直保持谨慎小心,因为他深知,最终能真正决定局势的,往往不是他手中的权力,而是位高权重的“老佛爷”。
此外,肃亲王府也不容忽视。虽然它的庄园面积达到九千顷,但这份财富是在二百多年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和恭王府相比,势力还是显得逊色不少。再看睿亲王府,其土地面积和收入差距更是明显,仅为恭王府的四分之一,年租收入也仅为两万两银子,这几乎和睿亲王每年固定的俸禄差不多,显现出其财富的局限。
然而,如果把目光从清朝的王爷们转向其他地方,孔府的财力则更显得令人震惊。孔府的土地面积不仅和恭王府相当,甚至可能远超其数倍。孔府的祭田与私田加起来的面积已远超一百万亩,且这种财富的积累,源自两千多年的孔子后代的传承。孔府的规模、影响力和财富,远超任何一位清朝亲王,甚至在当地犹如一个小型的朝廷。尽管衍圣公只是一个公爵,按爵位等级比亲王差远了,但其财富在清朝的任何一位亲王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在衍圣公眼里,清朝的这些亲王不过是一些“小人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