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曾被誉为晚清四大重臣,他们的名字一度响彻历史的长河。要是在这四位中做个比较,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把李鸿章排在末位,毕竟每当提到他,总让人忍不住皱眉甚至骂一句“卖国贼”。
李鸿章被如此贬低,并非毫无理由。细细回顾,当时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众多不平等条约,大多都与李鸿章脱不开关系。这些条约大多是由他亲自谈判签署的。西方列强倒是乐见与李鸿章的交易,因为他给人一种非常“爽快”的印象。只要列强提出要求,李鸿章有时会轻松地让出比要求更多的土地,好似用两块地交换一块,甚至觉得这还算是“划算”。
对李鸿章这样的官员,列强自然喜爱。尤其是西方列国,李鸿章在他们心中建立了一个“友好且值得信赖”的形象,甚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曾称他为“大清帝国唯一能与世界列强较量的人”。不过,李鸿章到底有没有争取到所谓的“长”呢?这点或许不好说,但他无疑将“大清的短”大大地让了出去。然而,想一想,如果没有李鸿章,晚清的命运会有不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便李鸿章没有签订那些不平等条约,晚清的衰败依然无法避免。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陷入了腐朽与内乱,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挽救大厦将倾的局面。
李鸿章作为一个深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留下了复杂的印象。然而,他的家族却依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直到今天,李鸿章的后代依然存在。那么,这些李鸿章的子孙后代如今过得如何呢?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
李鸿章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中进士,早年就深知曾国藩的才能,因此决定将儿子李鸿章拜在曾国藩门下。此后,李家与曾家更是建立了亲戚关系,成了当时最为显赫的官宦家庭之一。例如,李鸿章三弟李鹤章的儿子娶了曾国藩的次子之女,而李鸿章的大哥的女儿也嫁给了曾国藩女儿的儿子。李家与曾家的亲密合作,使得李鸿章的家族在当时声势赫赫,而他个人的才华也同样不容小觑。
李鸿章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李经方的身份比较特殊,实际上并非李鸿章的亲生儿子,而是其六弟的儿子,后来过继给李鸿章,成为了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继承了父亲的外交事业,曾多次出使英国、日本和美国。尤其在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李经方在遇刺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代父亲继续谈判,并成功签订了这一条约。此外,李经方还通过谈判将列强控制的邮政业务“讨”了回来,荣升为清政府首任邮政总局局长。
然而,辛亥革命后,李经方被免职,他便转向家族宗族的管理。但当张勋复辟时,李经方便站出来积极支持,却未能挽救张勋的失败,反而因此受到许多批评。李鸿章的二子李经述,名义上为李鸿章的长子,但实际上他并非李鸿章的亲生子。尽管如此,李经述终究没有像李经方一样接过家族的重担。李经述的生活较为平淡,但他以孝顺著称,李鸿章去世后,李经述因过度悲伤不久后吞金自尽,而合肥的孝子坊则是为纪念他所建。
李经述的诗才相当突出,但他为人内向,从未向外界展示过自己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后,才为人所知。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澹园日记》,至今仍保存在李经述后人的手中。
李鸿章的三子李经迈,曾是清朝最年轻的外交官,曾出使奥地利,后期也参与了向英国借款等外交事务。与李经方类似,李经迈也支持张勋复辟,然而,张勋失败后,李经迈回到上海,转向收藏,成为当时收藏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利用家族财富,成功将一些不值钱的股票转手变现,并在房地产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三兄弟中最富有的一位。
李鸿章的两个女儿在婚姻上各有不同。大女儿李经溥的名字较少出现在史书中,据说她嫁入了宜兴的任家,但由于丈夫比她年幼六岁,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最终在历史中渐渐消失。而李鸿章的小女儿李经璹(李菊耦),年纪轻轻便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张佩纶。张佩纶当时已有两位妻子,但李鸿章依旧支持这段婚姻。张佩纶去世后,李菊耦并未再嫁,独自抚养两人所生的子女。她的晚年生活安稳,直到去世。值得一提的是,李菊耦的曾外孙女便是著名作家张爱玲。张爱玲的才华早已不需要多言,而她与李鸿章之间的血缘关系,直到今天仍为人津津乐道。
李鸿章的子女们在成家之后,传承了家族的血脉,开枝散叶,时至今日,他们的后代遍布全球。尽管他们有着辉煌的祖先,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后代早已平凡,甚至刻意隐匿身份,几乎没人能将他们与李鸿章的血缘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李鸿章的两个弟弟李鹤章和李昭庆的后代也相当了得。李鹤章的五世孙李道增,成为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首任院长,而李昭庆的后代则长期居住在国外,成为了低调的亿万富翁。李家后人虽然鲜为人知,但在各行各业中依旧有所建树,继续书写着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