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中国授予了十位将领大将军衔。这些将领的贡献在解放战争及建国初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大将之首是粟裕,他因在解放战争中领导华东地区的战斗而获得了广泛的声誉。粟裕无疑是开国将领中具有元帅级战功的英雄人物,正因如此,他当选为大将之首是理所当然且毫无争议的。
另一个值得提及的将领是徐海东,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解放战争,但他在红25军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徐海东被视为革命中的一面旗帜,他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他同样获得了大将军衔,成为开国将领之一。
陈赓、黄克诚和萧劲光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不可或缺的将领,他们在各大野战军的战斗中,成功抵抗了反动派的军事集团。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他们三位也在1955年获得了大将军衔,这是对他们奉献与勇气的充分肯定。
尽管张云逸并未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作战部队的指挥官,但他在革命中的地位依旧崇高。他是百色起义的领袖之一,红七军的创建者之一,并且在新四军中也担任了重要职务。张云逸的军事才能与革命贡献,使得他获得大将军衔同样是理所应得。
王树声和许光达这两位将领的晋升过程则有些特殊。尽管他们在1955年首次评选中被列为正兵团级,而其余的八位大将均为大军区级,但最终他们也都被破格晋升为大将军衔。要知道,1955年授衔时,正兵团级的将领通常只会获得上将军衔。王树声和许光达为何能够被特别提拔为大将呢?答案在于他们分别代表了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历史。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大方面军之一,在军衔评定时若没有一位大将,显然是缺少历史公正的。因此,王树声和许光达的晋升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们代表的红军历史的尊重。
关于韩先楚的晋升,很多人认为他是被特别提拔为上将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韩先楚原本是在副兵团级别,和许多其他开国上将一样,按照常规,他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不是破格晋升。韩先楚因其在解放海南岛时立下的赫赫战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上将军衔。
与此不同的是,贺炳炎的晋升是典型的破格提升。作为当时唯一一个准兵团级的将领,贺炳炎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在当时,副兵团级的将领普遍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准兵团级的大多数将领则被授予了中将或少将。贺炳炎之所以能够破格晋升,是因为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屡次负伤,但从未退缩。这样的表现无疑为他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认可。
皮定均则是另一位破格晋升的开国中将。1955年,皮定均本应被评定为少将,但因为他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卓越表现,特别是他在抗美援朝中的重要角色,最终被晋升为中将。与此同时,杨秀山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战场指挥官,也被破格晋升为中将,尽管他当时仅为师长级别的将领。两人的晋升,体现了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历史贡献。
综上所述,1955年授衔中,王树声和许光达由于代表了红二和红四方面军,被破格晋升为大将;贺炳炎因其非凡的战功,打破常规晋升为上将;而皮定均和杨秀山则因为在革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被特别提拔为中将。这些破格晋升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在向历史上的重大贡献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