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5日,志愿军50军在汉江南岸接到命令,与38军112师、42军125师一同阻击“联合国军”进攻朝鲜半岛北部。经过激烈的战斗,持续至2月18日,50军成功完成了指挥部交给的任务,歼灭敌军1万余人,为保卫朝鲜北部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关键的汉江阻击战中,50军在曾泽生的指挥下,成功地牵制住了敌军的主要进攻集团,阻止了敌人攻占汉城的计划。然而,由于长期的防御作战,缺乏充分的休整和补充,50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阵亡与受伤的士兵超过半数,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伤亡。
与其他志愿军部队不同,50军的组成较为特殊,它是由原滇军第60军改编而成。其前身为在辽沈战役期间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在营口起义的过程中,通过吸纳167师的加入,最终形成了三个师规模的50军。尽管这个部队的组成背景较为复杂,但在朝鲜战场上,它依然展示了强大的战斗力,书写了辉煌的战绩。
在汉江战役之后,50军完成任务后被调回国内整补。不久,曾泽生亲自前往北京,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认可。
在这场战斗中,曾泽生的指挥下,共有6位师级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别是50军的各个师长、政治委员和参谋长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干部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战后的晋升中获得了相应的军衔。
首先,赵鹤亭是50军中唯一一位骑兵出身的将领。他出生在湖北黄安,曾在八路军129师担任骑兵排长,后来逐步晋升,成为148师的师长。赵鹤亭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曾参与解放安徽和河南的战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指挥148师在七宝山和谷沙里阵地进行顽强防守,成功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他指挥的部队共歼敌3000余人,成功完成了上级指派的任务。战争结束后,赵鹤亭继续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2月5日,他因病逝世,享年76岁。
与赵鹤亭密切合作的陈一震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干部。出生于江苏南京的陈一震,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新四军担任多项职务。在抗美援朝开始后,陈一震协助赵鹤亭多次成功阻击敌军,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评价。战后,陈一震担任了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并于1978年因病逝世,享年60岁。
50军的149师在汉江战役中负责防守光教山和文衡里一线阵地,师长金振钟和政委余孝礼也在这场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金振钟来自辽宁海城,早年参加了平西游击队,曾在东野42军155师担任副师长。194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1951年,他带领149师与敌军血战4昼夜,成功守住了光教山一带的阵地。战后,金振钟回国后被任命为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1998年,金振钟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余孝礼,来自河南新县,曾在红军时期担任多项职务,尤其在政治工作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抗美援朝期间,他帮助149师进行了有效的后勤保障,确保了前线作战的顺利进行。战后,他继续在军队中担任要职,1957年因病去世,享年41岁。
与金振钟和余孝礼并肩作战的还有50军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王家善。王家善来自黑龙江巴彦,毕业于东北讲武堂,抗战时期曾在地下工作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以50军150师师长身份入朝,并在战斗中展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虽然他没有获得正式军衔,但他在军中依然享有很高的声望。王家善退役后曾担任热河省军区副司令员,直至1979年因病去世,享年74岁。
朱业奎则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出生于安徽六安。他的军事生涯起步较早,曾在红军时期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在抗美援朝期间,朱业奎负责50军的后勤工作,并在汉江阻击战期间,因其出色的后勤保障和指挥能力被提拔为政委。战后,他继续在省军区担任副政委,1993年因病去世,享年80岁。
这场持续了23天的汉江阻击战,是志愿军抗美援朝期间至关重要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成功击败了“联合国军”,歼灭敌军1万余人,为之后的第四次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六位师级干部的英勇表现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