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传奇。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年轻时的生活却并不顺遂,常常游手好闲,甚至被周围人轻视和嘲笑,过得相当落魄。然而,当他最终登上帝位,坐拥九五之尊,开始整顿天下时,他也开始清算昔日的恩怨。但在这番秋后算账中,却有一个人被他忽略了,那个人正是他最痛恨的雍齿。雍齿在刘邦最弱势的时候背叛了他,而自古以来,帝王们都是容不得背叛的。那么,雍齿的背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果说刘邦心中最不能容忍的人,那必然非雍齿莫属。雍齿与刘邦同为沛县人,但两人的身份天差地别。雍齿家族在当地势力雄厚,堪称一方豪强;而刘邦则出身寒微,放在现在的话,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起初,雍齿对刘邦极为不屑,甚至在刘邦尚未起兵之时就看不起他。即便刘邦开始起义,雍齿依旧对他不屑一顾。更糟的是,刘邦年轻时还曾受到雍齿的欺辱,这让本就记仇的刘邦与他之间的矛盾愈发深刻。
随着事态的发展,两人之间的冲突更加激烈。刘邦起兵反秦,自封为沛公,雍齿凭借自身实力守护着刘邦的老家。可谁曾想到,正当刘邦奋力作战时,雍齿却背叛了他,投靠了魏国,并且帮助魏国守卫丰邑。刘邦得知此消息后,怒火中烧,亲自领兵攻打丰邑,然而屡次未能攻下。这件事不仅让刘邦对雍齿恨之入骨,也让丰邑的百姓被牵连,成为他记恨的对象。刘邦为了收复丰邑,三次出兵,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刘邦登基称帝后,有一件颇具趣味的事情发生。功成名就的刘邦回到故乡沛县,举行盛大宴席庆祝。在酒酣耳热之际,他豪爽地宣布,凡是沛县的子弟永远免交赋税,并将沛县作为自己的封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沛县并非刘邦的出生地,他的家乡实际上是丰邑。按理说,即便要免税,也应包含丰邑在内,但刘邦却故意排除丰邑。当丰邑的百姓前来询问时,刘邦愤怒地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当年雍齿和丰邑百姓的背叛,免税是不可能的。
即便后来雍齿再次归顺刘邦,并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刘邦心中的芥蒂依旧挥之不去,昔日的背叛一直在他心头挥之不散。时光流转,刘邦称帝统一天下,国泰民安,战事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大规模封赏诸将。毕竟,这些将领们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是大汉江山的基石。刘邦欣然挥手,开始分封各路功臣。
自古开国皇帝都大方豪迈,刘邦在登基初期便封赏了二十多位重要功臣,其中不乏从草根崛起的普通百姓,他们对刘邦的恩情感激涕零,甚至在刘邦面前争先恐后地表功,毕竟谁不想加官进爵呢?然而,当封赏进行到一半,刘邦却突然停了下来。原因在于他心中产生了疑虑——有些人虽然立过功,却是半路投奔,时间不长,是否应当封爵,他尚未决断。于是封赏暂缓,尽管刘邦心里挂念着他们,但外界却不免生出怨气。
一次,刘邦在宫中观看士兵操练,突然发现一些将领三三两两聚集,窃窃私语。刘邦心生疑窦,便询问身边的谋士张良,究竟他们在谈论什么。张良神情凝重地答道:“陛下,他们在密谋造反。”刘邦闻言大惊,困惑地问:“天下已定,何以谋反?”张良解释道,正是因为封赏未尽,一些没有得到赏赐的人心生不满。这些人有的是曾得罪过刘邦,有的虽未得罪,却也未被纳入亲信之列,担心秋后算账,不如先发制人。
刘邦听后,头疼不已,急问张良对策。张良微笑道:“陛下最恨的人是谁?”刘邦毫不犹豫:“自然是雍齿,他当初背叛我。若非后来他的战功,我早就杀了他!”张良说:“那不如先封赏雍齿。让众人看到连得罪陛下的人都能得到赏赐,自然相信自己也会有份。”于是刘邦咬牙封了雍齿为什邡侯,果然此举安抚了众人,纷争得以平息。毕竟,连雍齿这样的大逆不道之人都能获封,其他人便更无忧虑。
刘邦虽然以宽宏大量著称,但能在乱世中夺得皇位,绝非平庸之辈。仅凭雍齿一事,便能看出他的个性——他善于纳谏,果断采纳良策。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他听取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建议,这也是他胜出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体现了刘邦深藏不露的心机和权谋手腕,他知道如何驾驭部下,最大化发挥他们的才能。这一点,项羽远远不及。
帝王向来极重权势,开国君主尤甚,他们多疑心重。刘邦在对待萧何和韩信时更是如此。可以说,雍齿是第一个背叛刘邦却能善终的人,这背后离不开刘邦的胸襟和手腕。虽然帝王通常记仇深重,但雍齿的遭遇极其戏剧化——从最初轻视刘邦,到背叛他,再到不得不归顺刘邦麾下,历经波折,最终在刘邦麾下继续生存,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