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三国演义》那可是老有名了,很多人对三国的印象,基本都从这书里来。不过呢,书里有些事儿,和真实历史可不太一样。今天咱就唠唠,三国里被《三国演义》美化,实际名声可不咋地的六个人。
先说张松,他本是刘璋手底下的别驾从事。当年刘璋派他去找曹操,还带着川中的地形图,想着和曹操联合。结果呢,张松在曹操那儿没得到重用,还吃了顿打。嘿,这张松一气之下,就把地图给了刘备。回到成都后,还一个劲儿劝刘璋和曹操断绝关系,跟刘备联合。从他自己角度看,好像是 “良臣择主而事”,可实际上呢,他就是因为在曹操那儿没捞到好处,就把刘璋的事儿给荒废了,这不是妥妥的卖主求荣嘛。《益部耆旧杂记》里说他 “放荡不治节操”,可见这人品德真不咋样。后来他这事儿被兄长告发,落得个被斩杀的下场。但在《三国演义》里,他却成了刘备入蜀的功臣。
再讲讲徐庶,大家都听过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这句话。可徐庶为啥进曹营呢?《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写得明白,当时刘备带着百姓往荆州走,被曹操追着打,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住了。徐庶就跟刘备说,自己没了老母,心都乱了,没法再帮刘备成就大业,然后就投奔曹操去了。说白了,一是刘备当时实力太弱,面临灭顶之灾;二是为了自己前程。你看,《魏略》里还记载,到了黄初年间,徐庶在曹魏都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了,这么大的官,能一言不发吗?可在《三国演义》里,徐庶却被写成了大好人,离开时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引出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法正呢,原本也是刘璋的谋士。他和刘备见了一面后,就决定帮刘备占益州,还私下和张松谋划,要把刘备奉为成都之主。后来刘备围攻刘璋,法正竟然劝刘璋投降。你说,作为刘璋的谋士,不帮着主公抵抗,反而帮敌人,这能算好员工吗?可在《三国演义》里,他这行为被写成了识时务的英雄之举。
还有潘浚,他可是蜀国大司马蒋琬的表弟。说起来,他算得上是孙吴背刺关羽,导致荆州丢失的罪魁祸首。《三国志》里提到,“先主入蜀,以潘浚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与关羽不睦”。他身为荆州重要官员,和主将关羽关系不好,这意味着啥,大家想想就明白。襄樊之战的时候,他直接倒戈到孙权那边。《江表传》里记载,孙权亲自用手巾给他擦脸,他立马就下地拜谢,之后孙权对他十分重用,荆州的军事都要和他商量。可在《三国演义》里,大家都把关羽丢荆州的锅,扣在了刘备小舅子麋芳和傅士仁身上,把潘浚给忽略了。
马超,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听起来挺威风吧。但实际上,他的父亲马腾,还有其他家人,都是因为他反抗曹操,被曹操给杀了。可在《三国演义》里,却说是曹操先杀了马腾等人,马超才起兵对付曹操。马超在效力张鲁的时候,就有人评价他 “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他为了自己,抛妻弃子,不顾家人安危。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把他描写成刘备入蜀的大功臣,还力挺刘备称王,那些不光彩的事儿都被抹去了。
最后说说吕蒙,大家都知道 “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的故事。关羽北伐的时候,吕蒙作为孙吴大都督,不讲道义,背后偷袭荆州。当时孙刘可是联盟呢,他这么做,不仅自己不顾道义,还让孙权背上了袭击盟友的骂名。可在《三国演义》里,对这件事描写不多,也没怎么批判他,感觉就像是在支持他的行动。
你看,这六个在三国里名声本不好的人,就因为《三国演义》,被不少人当成了正道之士。咱读历史,可得多留个心眼儿,不能光看小说里咋写,还得去了解真实的历史。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些故事里,学到点东西,多思考思考。好啦,今天就跟大家唠到这儿,要是觉得有意思,麻烦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大家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