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人在政治观点上常常针锋相对,且行事风格也截然不同:左宗棠办事风格雷厉风行,遇到困难时总能开动脑筋,千方百计推进计划,必要时甚至会采取独断专行的方式,不太顾及朝廷的意见,自行其是;而李鸿章则偏向稳妥,做事讲究谨慎,一旦没有十足把握便会选择暂缓行动,同时擅长揣摩上层意图,顺应朝廷的意志行事。
举例来说,左宗棠西征期间,清政府财政紧张,军费严重不足。为了筹措西征军费,他大胆启用胡雪岩作为中介,向西方洋人借款,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举措,虽引发不少争议,但最终效果显著,顺利解决了军费问题。相比之下,李鸿章在筹备海防时,面临铁甲舰资金短缺的难题,沈葆桢劝他先支付订金,凭借这个开端朝廷自然会筹措到足够资金完成采购。然而,李鸿章顾虑朝廷可能不满或计划中途生变,导致责任落到自己头上,坚决要求资金充足、风险可控后才开始在欧洲购舰。
两人办事风格如此迥异,导致如今有人提出,如果让左宗棠负责北洋水师建设,是否会取得更好效果。但实际上,左宗棠接手海防工程,既有优势,也存在不少弊端。
从两人的办事特点分析,若由左宗棠掌管北洋水师,最大的好处恐怕是能从朝廷争取更多经费。北洋水师筹建伊始,预算定为每年200万两,但实际上这笔资金从未完全落实,二十年间,北洋水师累计获得的经费仅为2300万两,比计划少了约1700万两,缺口极大,且部分已拨付资金后来还被挪用。如果换成左宗棠,凭其性格和手腕,绝不会轻易放手经费,也会更有力地催促朝廷补足不足部分。虽说晚清财政状况确实困难,即使是左宗棠也难以争取到那1700万两的巨款,但他凭借脾气和决断力,起码能多争取出几百万两,使北洋水师的经费更为充裕。
然而,左宗棠的不足也很明显,这些缺点可能会对北洋水师的建设产生严重负面影响。首先,他行事过于果断,推动事情雷厉风行,常常忽视别人面子,因此容易树敌,晚清几位名臣中,左宗棠以与同僚关系紧张著称。历史记载他曾短暂担任军机处职务,但因得罪众人,仅数月后便被找借口派回地方。相比之下,李鸿章更圆滑,懂得与上级维系良好关系,从而争取支持。譬如醇亲王奕譞支持海军衙门时,李鸿章借此争取到大量购舰经费,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镇远”等几艘铁甲舰资金都未动用海防经费,这种资源的调动左宗棠恐怕难以实现,结果是北洋水师实际经费未必比历史上更多。
其次,左宗棠对海军的理解不如李鸿章深入。他在福建任职时创办福建船政局,天真地以为军舰与商船可以兼用,要求造出既能运输货物又能载人的军舰,白天运输赚钱,战时上阵作战。但这样的军舰因货舱空间减少,战斗力大打折扣,火炮配置远不及纯军舰,无法在海战中担当主力,最多只能执行辅助任务。且左宗棠性格固执,对于自己认可的观点难以妥协。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后,意识到兵商两用船无法与西方军舰抗衡,开始模仿西方巡洋舰设计,但左宗棠视此为背叛初衷,愤然绝交。若由左宗棠主导北洋水师建设,军舰质量恐怕会降低一个档次。
更为关键的是,北洋水师关系到京畿防御,清廷历来对汉族大臣有所警惕。李鸿章行事恪守上意,不敢触碰禁令,因此清廷能容忍他管辖海防。反观性格倔强的左宗棠,自行其是管理北洋水师,必然让清廷担忧,势必派人插手海军事务,导致各方面掣肘,左宗棠恐怕难有作为。
综上所述,在当时的政治和财政环境下,即便换成左宗棠负责北洋水师建设,恐怕也难超出历史实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