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完了,我这次肯定死定了。”男子不断低声喃喃自语,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愈发加剧。眼前的情景似乎与他的职业身份——大内侍卫,完全不相符。然而,为什么这名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大内侍卫,会如此绝望呢?难道真如他所言,自己已经注定不幸?
“伴君如伴虎”的古训大家耳熟能详,若真如这名侍卫所说,是否是他犯了什么错误,得罪了皇帝,以至于遭到惩罚?但事实恰恰相反,康熙皇帝对他的赏识不仅没有丝毫冷淡,反而提拔他为大将军。升职加薪,前途光明,难道不是他心中的梦想吗?可为什么,这个侍卫却眼泪涟涟,声泪俱下?
事情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呢?为何他没有因晋升而心喜,反倒悲伤不已?这名侍卫三十年来默默为大内侍卫,享有不少荣耀与辛劳,升职本该是应得的回报。那么,为什么他在此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欣喜,反而愁眉苦脸?
事实上,三十年的大内侍卫生涯,不仅意味着他从未犯过错,且无数次为国家尽忠,这个职位本应值得他自豪。可是,这名侍卫没有为升职感到高兴,原因在于他并不具备足够的知识背景。古代,许多笑话正是由于知识匮乏而产生。明朝时,曾有一位名为陆容的文人,他以编纂野史为生,其中便有许多与关羽相关的故事。陆容所述的这些历史,虽然颇具趣味,却充满了错误与误解。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关于关羽的印章故事。在明朝时期,一枚被称作“寿亭侯”的印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枚印章刻有“寿亭侯”字样,许多人错误地将其认作关羽的印章。因为历史上确实有“关云长汉寿亭侯”这一记录,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关羽的印章,热衷于收藏这件“宝物”。
但事实上,这枚印章并非关羽的遗物,而是一个被误解的假货。因为古时封侯的制度与今天不同,“寿亭侯”并不是指“寿亭”的地方,而是关羽在“汉寿”封的侯。所以,这枚印章的热度源于一个误解,成了一个笑话。也正是这个误解,让我们感受到知识缺乏可能导致的荒唐。
这与那位三十年大内侍卫的困境如出一辙。原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晋升事件,但这名侍卫却因知识的缺失,对自己即将担任的职位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事情的缘由,实际上与关羽的故事再次有所关联。原来,在康熙皇帝刚刚平定三藩之乱后,决定对有功的臣子加官进爵,这名侍卫正是其中之一。由于他三十年来无懈可击的表现,康熙决定将他提拔为将军。
然而,这位侍卫心中却充满了疑虑和恐惧。对于他而言,升任将军的喜悦完全被担忧所淹没。甚至到了赴任的那一刻,他忍不住哽咽地说:“完了完了,我这次肯定死定了。”他的妻子困惑地询问原因时,他愁眉苦脸地答道:“那地方连关公都守不住,等东吴打来,我怕是要丢命。”
原来,这位侍卫的忧虑来源于荆州的历史——关羽失荆州的故事深深植入了他的心中。他误以为荆州仍然是一个充满战乱与危险的地方,甚至不知历史的更迭,东吴早已不复存在,而三国的纷争早已是过去式。因为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位侍卫竟然将自己所要前往的地方与古代战场联系起来,陷入了无谓的恐慌。
这场悲喜交加的升职,反映出了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也许在他的心中,关羽的故事依然活跃,而他对现代的认识却未能及时更新。这种因知识缺乏而引发的恐惧,恰恰展示了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即使在清朝,人们对关羽的崇拜也是源于这种无知。关羽被尊奉为“武圣人”,而在当时的清朝,关羽的形象被强化到极致,成为了社会的榜样。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关羽的故事深入人心,人们敬仰他忠诚、勇猛的形象,以至于他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被混淆。
因此,历史的知识在此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将关羽视作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的代表,却忽视了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如这名大内侍卫一样,如果他能有更深的文化涵养,他的焦虑和恐慌也许就能消除。
这个故事的背后,警示我们要多读书,特别是历史,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避免因知识缺失而造成的误解与困境。正如那句古话所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游刃有余,不至于因为无知而陷入困境,甚至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