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彼得大帝带领俄军与瑞典王国展开激烈的较量,标志着大北方战争的开端。这场战争的核心争夺地,便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广袤土地,如今的圣彼得堡、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地区。
彼时,这片区域仍旧是瑞典王国的核心领土,然而,到了1703年,沙俄在战场上击败了瑞典,成功占领了圣彼得堡的土地。彼得一世在此建立了新城——圣彼得堡,并决定将沙俄的首都从莫斯科迁至这里。随着这座城市的建立,沙俄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北移。
1721年,沙俄最终战胜瑞典,彻底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领土,标志着大北方战争的结束。彼得一世因功被加冕为“彼得大帝”,沙俄也因此迈入了帝俄时代的全新篇章。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现今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普京。普京曾言,当年圣彼得堡本属于瑞典王国,但沙俄战胜瑞典,拿下这片土地。尽管当时欧洲各国并不承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圣彼得堡渐渐成为了俄罗斯的标志性城市,最终也成为俄罗斯的“固有”领土。这一点,今天几乎没有人质疑。
如今,欧洲各国已不会有人认为圣彼得堡不属于俄罗斯。之所以这样,没有任何国家敢再对其提出异议,主要是因为圣彼得堡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若有人胆敢对圣彼得堡动心思,整个俄罗斯人民势必会联合起来捍卫这座城市。普京也正是基于这个背景,说出那番话,他完全有信心。
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普京的这番话更像是一个战略信号,传递着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的决心。2014年,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宣布加入俄罗斯,而这一举动直接绕过了乌克兰政府。这个过程虽然显得相当仓促,但也几乎没有遭遇乌克兰的实质性反应,乌克兰当时的软弱态度为普京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在克里米亚的俄裔居民中,普京看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
然而,随后的八年时间里,乌克兰政府一直在压制乌东的俄族人。乌东四州里,俄族人占据了重要位置,许多人从小便接受俄语教育和文化熏陶,深深认同俄罗斯。于是,乌东四州的居民们开始模仿克里米亚的做法,计划向俄罗斯靠拢,甚至设想发起一场“自由之旅”——一场旨在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联系的“宣言”。
面对这一局面,乌克兰当局不可能坐视不理。乌东四州若轻易脱离乌克兰,那整个国家的完整性将受到挑战。最终,俄罗斯方面看到了同胞的困境,出面表达强烈立场,暗示乌东四州应当归属俄罗斯,这也是普京表态的背后意图。
然而,普京在这场战斗中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新的乌克兰领导人并不如预期般软弱。他们试图与俄罗斯一较高下,甚至集结其他西方国家一同挑战俄罗斯的立场,最终导致了俄乌战争的爆发。普京本以为这场冲突最多几周便可解决,然而,西方世界的援助让乌克兰顽强抵抗,至今已持续500多天。
这场战争让俄罗斯和西方的经济往来几乎停滞,俄罗斯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普京清楚,和领土、人民相比,金钱的损失不过是小事。因此,在这种压力下,他重新提起圣彼得堡的历史,实际上是在表明,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未来会像圣彼得堡一样,成为俄罗斯的固有领土。尽管当前欧洲和西方国家的反应依旧激烈,但普京确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将“忘记”这些争议。
普京深知,俄罗斯的领土上,类似圣彼得堡的争议地区并非个例,沙俄时期的扩张留下了许多尚未完全安抚的领土。虽然这些地区已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但仍然有人心怀念旧,想要争夺。
举例来说,与俄罗斯长年不和的车臣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车臣人一直渴望独立,因为他们与俄罗斯在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长期无法完全融合。过去100多年来,车臣先后与俄国进行过两次战争,虽最终达成某种程度的和平,但车臣实际上依然享有极高的自治权,甚至拥有独立的军队和法律,俨然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特例”。
类似车臣的地区在俄罗斯不少,像印古什、达吉斯坦、鞑靼斯坦和北奥塞梯等地,始终存在分裂的潜在威胁。俄国为了维护这些地区的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为一旦这些地方的独立主义情绪蔓延,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局势可能就会失控。
这些地区的历史与俄国的扩张密切相关,很多地方曾是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甚至得到过土耳其的支持。因此,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相当强大,但土耳其仍在关注这一地区的动向。
此外,外东北地区——现今的远东部分,也是一块争议领土。1858年至1860年,沙俄从清朝手中强行割走这片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比圣彼得堡,这片土地被俄罗斯征服的历史时间要短得多。
如今,我们熟知的中国地名,如海兰泡、伯力、双城子、海参崴等,已被俄国赋予了新的名字,分别成为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而这些地方,直到今天,仍在中国公开发行的地图上标注着其曾经的中文名。这些地名的中文注释,不仅是为了让中国人民牢记过去的历史,也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不要遗忘那些曾经的耻辱。
俄罗斯在征服这些地方时,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而现如今的俄国年轻人,几乎无法理解这一历史。他们坚信,这些地方从来就是俄国的一部分,这也成为他们历史教育的基调。
这与俄罗斯的历史观息息相关,俄罗斯年轻人甚至坚信这些地区自古无人居住,俄国人早早便开发了这些“荒地”。这也是俄国对待历史的态度,选择性地忽视了过往的争议和侵略历史。
有一部外国动画片《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深刻的哲理:人死去时,未必是真的死去,只有当世上最后一个还记得你的人也死去,你才真正消失。
这句话,或许正适用于中国对外东北的态度。就像中国人不能忘记宝岛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样,我们也不应遗忘外东北的故土。怕的是,未来的中国年轻人也许会认为海兰泡、伯力、海参崴等地方从来就是俄罗斯的地盘,甚至到那里旅游时,可能会与那些历史上的侵华战犯穆拉维约夫、哈巴罗夫等人合影留念。
如果有一天,地图上这些地区的中文名被完全抹去,不再有任何提醒,那就是我们开始遗忘的时刻。而如果有一天,中国人对海参崴的看法,像今天对圣彼得堡的态度一样麻木,那或许意味着,我们真正遗忘了那些历史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