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口号其实是有点“借鉴”其他思想的历史背景。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后不久,美国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思想,叫做“美国例外论”。
所谓的“美国例外论”,指的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其存在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美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要优秀,所以为了全球的福祉,美国拥有并且理应承担起作为世界警察的责任。美国的权力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事务中的干预者。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美国自独立以来的240多年间,只有16年没有参与战争。美国的这种干预行为似乎并无不妥,因为它在“法律之外”,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欧洲的学者开始认为“美国例外论”这一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中国作为全球的新兴超级大国,证明了美国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也不是人类文明的“特例”。中国的发展走向,挑战了美国作为唯一强权的地位。
俄罗斯商业大亨安德烈·梅尔尼琴科在谈到中国崛起时指出,“中国无疑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超级大国,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他提到,不仅仅是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中,中国在面对西方压力时展现出的独立态度令人瞩目,而且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为这一判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还认为,中国作为大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展现其负责任的姿态,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冷静与理性。全世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而对此感到最紧迫的,正是美国。
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和中国的博弈变得更加直接。在这场博弈中,美国逐渐意识到,过去用于应对前苏联超级大国的工具,已经不再有效,甚至几乎完全无法应对当前的挑战。
过去一个多世纪里,美国在应对崛起的大国时,形成了一套被称为“屠龙术”的标准作战流程。美国的策略并不依赖于单纯的暴力,而是通过精准识别对手的结构性弱点并加以利用。美国深知,历史上许多强国往往表面强大,但内部总有不为人知的松动之处。
第一招,针对对手经济进行打击,采用金融制裁、贸易壁垒和技术封锁等手段,切断其经济命脉;第二招,当经济打击效果不明显时,便通过代理人冲突或煽动国内的“颜色革命”,利用民族、宗教或阶级矛盾从内部瓦解敌国。
这套战术屡试不爽。比如,在面对西班牙帝国时,美国通过支持其美洲殖民地的独立,直接切断了西班牙的白银供应线;在面对日不落帝国英国时,美国抓住了英国本土狭小、依赖殖民体系的弱点,最终顺利完成了霸权交接;在对付苏联时,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其经济,并不断放大其内部的民族矛盾,最终令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巨人自行崩塌。
然而,当美国试图将这套行之有效的“屠龙术”应用到中国身上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一招都仿佛撞上了一面看不见却异常坚韧的墙,无法奏效。
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因贸易战和科技封锁而崩溃。原因很简单:中国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再加上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在经济上的纵深,使得外部的封锁反而加速了其“科技自立”的进程。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正是在压力下被逼迫出来的。
试图从内部瓦解中国的努力也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美国在香港等地投入大量资源,试图复制在中东和东欧的成功经验,但最终发现,内部的动荡并没有如预期般爆发。与曾经的苏联不同,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文明底蕴的统一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融合,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共同体,难以被外部势力渗透。
即使是美国的军事威慑,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力。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依然是全球最强的军事力量,但它们在中国近海的战略影响力却日益减弱。中国广袤的国土本身就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战略纵深,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并非一朝一夕的成果,它背后是长期以来没有中断的军事传统以及强大的国防动员潜力。如今,这些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中国具备了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最近几年,在五角大楼的兵棋推演中,越来越多的规划者开始感到不安,因为每一局模拟中,中国似乎总是占据了上风。中国的战斗机已具备与美军相媲美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其数据链共享的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美国的系统。这意味着,美军赖以依靠的“战场单向透明优势”正在迅速消失。
美国的精英阶层开始痛苦地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不再是一个可以像对待苏联那样分解的对手,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存在。与日本的资源依赖,或苏联的民族结构不同,中国是一个内部统一、文化深厚且规模庞大的国家,这让传统的“屠龙术”显得无力。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看,“超级大国”这一标签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西方历史观色彩,它背后代表的只是征服、支配和霸权更替的逻辑。而将这个旧标签强加于中国这样一个追求“和合天下”、注重内外和谐、以发展为重的文明,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当前美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如何遏制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而是如何理解并适应一个不再被单一文明范式主导的全球新秩序。中国的崛起,影响深远的或许并非只是地缘政治的重塑,更在于它迫使全球,尤其是美国,放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去迎接一个更加复杂多元、共存共荣的世界。
---
参考消息
2025年7月19日